神秘的彗星

神秘的彗星

在中国,彗星可能是所有天体中最无辜的星体,由于它那特殊的椭圆形轨道和融冰带来的 尾巴 ,被我国古人视为 不祥之兆 ,将其称为 扫帚星 ,这个词也被人用来有偏见地批评别人。直到今天,虽然我们弄清楚了彗星并不是什么不祥之兆,而是正常的天文现象, 扫帚星 一词还是保留下来了。

按照字面意思上看, 彗 的本意就是帚。《说文》中写道: 彗,埽竹也。 而西方语言中的 彗星 一词(如法语:comète;德语:Komet;英语:comet),来自希腊语 ,意为 长发 ,都是根据彗星那一条显著的长尾巴来命名的。

我国古人把彗星叫做 星孛 。《春秋》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中国《晋书·天文志》载有: 彗星所谓扫星,本类星,末类彗,小者数寸,长或经天。彗星本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 准确地描述了彗星的形态,连它面对太阳时后面的长尾巴都描绘得清楚明白。不过,我国古代记录的 星孛 还没有注意到它的周期性问题。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观测到周期性围绕太阳的彗星是 哈雷彗星 ,它也是现在最著名的彗星之一。

对这些有着长长的尾巴的彗星,它们不像天上的恒星那样 静止 ,也比流星多条长尾巴,更没有东升西落,人们一直在猜想它们是些什么?从哪里来的?通过分析观察,人们对彗星的形状和结构总算有了一定的了解。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极少数在近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云雾状小天体,质量非常小,大约只有地球质量的几十亿分之一。由于彗星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大都是椭圆,所以它距离太阳的位置也有远有近,影响了彗星尾巴的长度。

彗星可以分为彗核、彗发和彗尾三部分。彗星的固体部分称为彗核(nucleus),其主要组成为尘埃、石块、冰块及凝结成固态的氨、甲烷、二氧化碳等化合物。彗核的大小通常在数十千米以内。当彗星运行到太阳附近,受太阳的光与热的照射,冷凝物质与固体里所吸附的气体被蒸发出来,在彗核外围形成反射太阳光的气团,叫做彗发(coma)。彗核与彗发合称为彗头,其大小可达十万千米。

彗尾(tail)是彗星靠近太阳时,彗发物质受太阳辐射和太阳风的吹袭而向背离太阳的方向流动而形成。一般来说,彗发的方向是向太阳的相反方向的,但也有例外。在我国出土的西汉长沙马王堆帛书里,有27幅彗星图,其中有的彗尾就反常地呈现多种形状。彗尾的长度可达数百万千米,甚至长达上亿千米。

彗尾又可细分为尘埃尾(dusttail)与离子尾(iontail)两部分。前者由尘埃组成,颗粒较大,受太阳风影响较小,往往散布较宽,而且落在奔向太阳的彗星后面呈弯曲状;后者由电浆物质构成,质点较小,受太阳辐射压和太阳风的作用较大,往往形成细直的长尾。

我们从地球上可以看到有一些彗星有周期性回归,另一些则没有周期性回归,因而将前者称为周期性彗星,后者称为非周期性彗星。哈雷彗星就是典型的周期性彗星,周期为76年。这些彗星是从哪里来的呢?

1796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出版了一本《宇宙体系论》,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认为彗星是由太阳系外星际云物质所形成的,因为受到邻近恒星的影响,加上行星与太阳引力的拉扯,使遥远星云物质被吸进太阳系,而形成彗星。这项理论,直到1950年经过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Oort)与斯特龙格林(VanWoerkom)的精密观测研究后,而为世人所接受。根据他们的研究,这团星际云物质被命名为奥尔特云(Oortcloud),距离太阳约有22.5万亿千米,是太阳系外围一个特大彗星区,约有1000亿颗彗星。

此外,也有人认为,彗星是在木星或其他行星附近形成的;还有人认为彗星是在太阳系的边远地区形成的;甚至有人认为彗星是太阳系外的来客。总之,关于彗星的来源大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星际探索(传奇之星空奥秘)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彗星 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