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恐龙更多谜底等待揭晓

从8月28日开始,潍坊新闻网连续刊发了“诸城恐龙化石发掘探秘”系列报道,记者每天奔波在龙骨涧、臧家庄化石叠层区、库沟恐龙化石长廊、恐龙博物馆、黄龙沟、白垩纪恐龙世界地质公园化石修复装架中心等出土及修复化石点,面对面地采访专家、跟发掘人员一起进现场,记录诸城恐龙化石的发掘进程,为广大读者奉上一道科普大餐。

在本次系列报道即将结束之际,记者带您重温诸城恐龙化石发掘的全过程,并共同期待诸城恐龙探秘之旅。

 龙年出“龙”

1964年第一次发掘

1964年,是中国传统十二生肖中的龙年。这一年的8月,原国家地质部石油局综合研究队山东普查大队的地质工作者来到诸城龙骨涧,他们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在莱诸盆地寻找石油。然而,龙骨涧内一块块奇异而巨大的恐龙骨骼化石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诸城出恐龙化石的消息一传到北京,立即引起了有关专家的关注。当年10月,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胡承志率领科考队来到了诸城,在龙骨涧开始了第一次正式发掘。

工作一展开,参与发掘的专家和工作人员都兴奋不已,因为地层中化石的丰富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而且化石完整,石化程度高,为组架恐龙标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科考队三个阶段的发掘,获得了非常丰富的标本材料。

挖掘出来的化石陆续运回北京后,经过四年多的努力,1972年4月,恐龙化石骨骼的装架工作全部完成。经测量,初次装架完成后的恐龙骨架从脚趾到头顶高达8米,从嘴到尾长近15米,是当时世界上已经发现的鸭嘴龙类中最高大的,同时也是鸟臀类中最高大的一种恐龙。该恐龙化石被命名为“巨型山东龙”,后来,专家又对整个化石骨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补充研究,重装了整个化石骨架。重装后的“巨型山东龙”身长14.7米,身高7.75米,现保存于中国地质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1987年5月20日,“巨型山东龙”赴日本岐阜县“未来博览会”展出,参观“山东龙馆”的观众超过150万人次。为了纪念“巨型山东龙”展出的巨大成功,当地耗资1亿日元在博览会原址建立了一座与“巨型山东龙”等大的青铜艺术雕塑,作为永久性的纪念。

“龙王”现身

1988年 第二次发掘

1988年又是生肖龙年,这年6月,诸城第二次大规模恐龙化石发掘开始,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被誉为“恐龙王”的赵喜进教授主持。在这次发掘中,“恐龙王”真的挖出了一具“世界龙王”!同时,现场还发掘出与鸭嘴龙同时代生活的大批脊椎动物化石,如肉食龙牙齿、虚骨龙爪尖、鳄类牙齿和甲片、龟鳖类甲片等。

此次发掘历时两年零七个月,发掘面积236平方米,产出鸭嘴龙化石160块,其中包括:头骨、方骨、牙床骨、胸骨、肩胛骨、尺骨、趾骨、肋骨、颈椎、荐椎、尾椎、肠骨、耻骨、股骨、胫骨等,具备了装架一具恐龙骨架的条件。

1992年5月,装架工作顺利竣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具前所未见的庞然大物,它高9.1米,长16.6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嘴龙化石骨架,堪称“世界龙王”!

赵喜进将这具恐龙骨架命名为“巨大诸城龙”,其荐椎由9个颈椎、21个背椎、85个尾椎组成,与有12个颈椎、22个背椎、60多个尾椎的“巨型山东龙”有着明显的区别,属于不同属种的恐龙类型,是继“巨型山东龙”之后诸城恐龙化石发掘的又一新发现。

“巨大诸城龙”现保存于诸城恐龙博物馆内。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