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2011年度的十大考古新发现”今天下午揭晓,它们分别是:河南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暨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内蒙古通辽哈民史前聚落遗址,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窟顶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山东京杭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与南旺分水枢纽遗址。

1、河南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暨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

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二七区文化旅游局

发掘领队:张松林

老奶奶庙遗址出土边刮器

老奶奶庙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南郊、二七区侯寨乡的樱桃沟景区内。2011年4至8月进行发掘,揭露面积50平方米,发现3000多件石制品、12000多件动物骨骼及碎片、20余处用火遗迹,以及多层迭压、连续分布的古人类居住面。这处新发现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当时人类在中心营地连续居住的活动细节,同时也发掘出土一系列与现代人行为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老奶奶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将近年来在嵩山东南麓调查及发掘的数量众多的旧石器地点完整地连接起来。这些地点既有临时活动场所,也有长期居住的中心营地,还有专门的石器加工场所,以及摆放石堆与大象头骨的特殊活动遗迹。其分布明显成群组聚集,构成多个以基本营地为中心,各类临时活动地点成放射状分布的遗址群。遗址群沿古代河流两侧分布,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新发现确切证明,早在距今3-5万年前中原地区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与复杂的栖居形态。晚更新世人类在这一地区繁衍生存的辉煌历史,不但是探讨中华文明之源的重要资料,而且更进一步展现出多项与现代人行为密切相关的新文化特征,清楚地揭示了我国境内更新世人类发展的连续性特点,为研究现代人类及其行为在东亚地区出现与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新视角。

2、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

发掘单位:福建博物院、福建龙岩市文化出版局、漳平市博物馆

发掘领队:范雪春

奇和洞全景

福建奇和洞洞穴遗址位于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东北,在2008年12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遗址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迹与遗物。遗迹包括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工石铺活动面、灰坑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房址、灶、火塘、柱洞、灰坑等。遗物包括人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器、骨器、动物化石、煤矸石、动物骨骼、螺壳等。

奇和洞遗址地层连续、清楚,碳14测年数据与文化特征表明:遗址的年代为距今17000~7000年,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洞穴遗址,也是目前福建省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奇和洞遗址的发现是福建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一项重要发现,也是近年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该遗址代表了福建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土著文化,对分析海峡两岸古人群的迁徙和文化交流以及对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等课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奇和洞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福建乃至中国东南区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阶段的空白,为探讨新旧石器过渡阶段人类体质演化、生计模式转变、技术发展等提供了珍贵而翔实的材料。对探索农业起源、陶器起源和早期燃煤历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3、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

发掘领队:刘斌

挖掘现场

玉架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因“余杭经济开发区”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合作,于2008年10月至今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调查与发掘,目前工作仍在进行之中。

调查勘探面积总计约1平方公里,发现了由六个相邻的环壕围沟组成的良渚文化完整的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目前已发掘面积近19000平方米,共清理良渚文化墓葬397座、灰坑21座,建筑遗迹10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各类文物 4000多件。

从目前已经发掘的5个环壕的情况看,玉架山遗址各环壕内的墓葬均有高低不同的等级,年代上大致贯穿了良渚文化的始终。

玉架山遗址首次发现的由六个环壕组成的完整的聚落, 第一次为我们揭示出了良渚文化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六个环壕应该代表了六个相关的氏族。而且从6个环壕的面积大小、分布位置和墓葬等级等方面也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地位。玉架山遗址的发掘为我们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组织结构等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和视野。

4、内蒙古通辽哈民史前聚落遗址

发掘单位: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科左中旗文物管理所

发掘领队:吉平

考古现场F40内共出土了98具人骨

哈民聚落遗址位于通辽市科左中旗的舍伯吐镇。这里南望西辽河,北靠新开河,是大兴安岭东南边缘,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的腹地。遗址被掩埋在风积沙土层下面。遗址地势平坦,附近间有沙坨、草甸和湖沼散布,总面积10万余平方米,哈民聚落遗址是考古工作者在北纬43°以北区域内,首次大面积发掘保存完整的史前聚落遗址。遗址埋藏条件良好,出土遗物丰富。发掘过程中,清理出因失火坍塌的房址、还有保存相当完整的房屋木构架痕迹,以及触目惊心的大批非正常死亡人骨的罹难场所,凡此现象,证明了该遗址是遭遇突发事件而废弃。它凝固了史前历史瞬间所保留的原生状态,这些为聚落的复原研究提供了极其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哈民遗址的遗存文化面貌独特,与周邻地区已发现命名的新石器文化均不相同,根据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可确定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哈民文化”的发现,在空间上填补了以往区域考古工作的空白,在时间上充实和完善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在聚落考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5、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

发掘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发掘领队:周科华

战国晚期土坑墓

石柱地遗址位于宜宾市屏山县楼东乡田坝村,地处金沙江北岸一至五级台地,遗址分布面积约10万平米。2010年6月至2011年11月,在遗址的I区、III区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共清理新石器、商周、战国秦汉、明清各时期遗迹800多个,采集了大量土样、炭样、动植物标本,出土有大量陶器、铜器、铁器、石器等。

石柱地遗址分布面积之大、文化堆积丰富、时代跨度时间较长,在川西南乃至金沙江流域是首次发现。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进一步补充了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川南地区的资料;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的发现填补了川南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对于研究川南金沙江下游新石器至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及构建四川该时期的文化谱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发现的大批战国秦汉墓葬,文化内涵丰富,跨度长,墓葬形制多样,出土器物体现巴蜀文化、石棺葬文化、中原汉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足见该区域为蜀人南迁路线上的重要节点,也更说明该区域正处在文化交汇的漩涡地带。

6、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

发掘领队:黄凤春

考古现场M65墓坑

墓地位于湖北随州市东北部约20公里的淅河镇内, 2011年的发掘共揭露出墓葬65座和1座马坑。墓葬实际发掘63座,共出土陶、铜、瓷、漆木、玉石等各类质地的文物739件套。其中,青铜器325件,器类主要有圆鼎、方鼎、簋、鬲、甗、觚、觯、斝、爵、卣、觥、弓形器等。大量西周有铭青铜器和原始瓷器的出土,是本次发掘的一个亮点,根据遗物初步判定这批墓葬的年代应在西周早期。部分青铜器有铭文,其中,在M2、M3、M26、M27和M65共5座墓葬中见有“曾” “侯”“曾侯”和“曾侯谏”的铭文。根据铜器铭文初步判断,叶家山墓地应是西周早期的一处曾侯家族墓地。

叶家山墓地是湖北西周考古的一次空前发现,不仅将曾国的历向前推进了500余年,更为重要的是,对诸多昭王南征铜器铭文中的“在曾”、“ 在曾、鄂师次”等系列铭文都可以重新得到诠释,对曾国史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突破。同时对汉水以东区域西周早期曾、鄂的关系以及曾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7、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

发掘单位: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葫芦岛市博物馆、建昌县文物管理所

发掘领队:华玉冰

东大杖子墓地目前已发现墓葬137座,已发掘43座,出土各类遗物近千件。

墓地中的墓葬分为两类:一类为中、小型封石墓,随葬品均较丰富,以铜器为主,包括具有土著特点的曲刃青铜短剑(个别有金套柄)等兵器,具有燕文化特点的铜礼器(个别有金属镶嵌)、车马器等。有少量的陶器,多具有土著文化特色,如盉、大口尊等。另一类为封土墓,可分大、中、小三种,这类墓随葬品相对较少,以燕式陶器为主。其中M40出土了大量燕式仿铜陶礼器。

从已发掘的墓葬分析,墓地年代上限为战国早中期,下限为战国晚期。

从北依大山、南临开阔平川的地理形势,推测该墓地的墓葬总数在200座墓以上。见有长宽近10米大型墓葬的等级,置木棺椁和卵石封填的墓葬结构,随葬有错金镶嵌的成套大型精美燕文化铜礼器、车马器、兵器,特别是出土了具有东北土著文化特色的金柄套曲刃青铜短剑、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铜戈祖型的双胡铜戈等,都说明,这是一处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前所未见的等级很高且完整保存下来的战国墓地,对研究公元前三至五世纪前后东北以至北方地区有关民族的活动、燕文化与东北以及东北亚古代民族的融合过程、燕秦汉统辖东北地区的历史背景等,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8、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

发掘单位:南京博物院

发掘领队:李则斌

考古现场一号墓与二号墓全景(航空俯拍)

大云山汉墓历时近三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出一处比较完整的西汉诸侯王陵园。陵园内共发现主墓3座、陪葬墓11座、车马陪葬坑2座、兵器陪葬坑2座、陵园建筑设施等遗迹。陵园外发现了东司马道及陵园外陪葬墓1座。结合文献和出土资料证实一号墓墓主人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大云山汉墓区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陵园。

目前已基本明确了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园的基本结构和平面布局。出土的大量漆器、玉器、铜器、金银器等精美文物,尤其是编钟、编磬、玉棺、金缕玉衣等都极为罕见,学术研究意义重大。

对陪葬墓资料进行整体分析表明,陵园内的陪葬墓区经过精心设计与规划,所有陪葬墓布局整齐划一,墓葬营建规模、棺椁结构、随葬品种类与数量等皆以该墓距离主墓的远近逐次降低或减少,统一的营造模式下显示出墓主人之间浓厚的身份与等级差异,使学术界对汉代诸侯王陵陪葬制度有了全新的认识。

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墓改变了以往关于西汉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诸侯王葬地的认识,为重新考虑诸如仪征庙山墓地的性质(以往一直认为庙山墓地为江都王墓地)等课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9、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窟顶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云冈石窟研究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张庆捷

考古现场二区寺院遗址全貌

在云冈窟顶一区和二区连续两年的发掘,发现两处北魏至辽金的佛教寺院遗址。

西部寺院遗址位于一区,发掘于2010年,是一处较完整的寺庙遗址,包含北廊房、东廊房、西廊房、南廊房、塔基和砖瓦窑等遗迹。

北廊房遗迹全长61.5米,由15间房组成,房前现存12个柱础。西廊房遗迹长13.5米,有房2间;东廊房遗迹约18米,有房3间;方形塔基边长约14米,。砖瓦窑遗迹共有2处。遗址时代为北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寺院遗迹。

东部寺院位于二区,发掘于2011年,是一处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包含塔基、石柱础、铸造井台、熔铁炉、水井遗迹等遗迹。塔基中部的方形夯土塔心是北魏遗迹,外围八角形边框当为辽金扩充补建。铸造工场遗迹现存地穴式铸造井台和30座熔铁炉遗迹。熔铁炉环绕于铸造井台周围,一头有鼓风口和安装固定风箱的遗迹,炉内有铁渣,坩埚碎片等,是我国最早的地穴式铸造井台。

该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和器物时代属北魏至辽金。两处寺院遗址的发现,有助于了解北魏云冈寺院的结构、布局和规模,印证了《水经注》描写云冈石窟当年“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雄宏气象。

10、山东京杭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与南旺分水枢纽遗址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李振光

码头台阶(自西向东)

山东段京杭大运河的调查,对运河保存状况、工程设施、运河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

七级码头遗址的发掘,发现一座台阶式大码头,与古街、商铺相结合,再现运河繁华风貌。

土桥闸遗址发掘了明清时期船闸一座、大王庙一座,勘探确定月河、减水闸,调查发现穿运涵洞。对运河船闸的构筑方式、结构布局、功能和营运状况有了深入了解。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考古,运用遥感分析、雷达探测、精密GPS测量等空间信息技术,与地面访查相结合,对南旺段运河河道、闸,蜀山湖、马踏湖、南旺湖的范围、残存湖堤及水柜的水工设施(闸8、斗门13、坝1),小汶河、戴村坝以及泉源,济宁分水枢纽的堽城坝、金口坝、会源闸等进行调查测绘。清理发掘了石驳岸、小汶河入运河的石砌分水口设施、海漫石、邢通斗门、砖石堤岸、石砌台阶码头,在河道内清理发现线状分布的木桩挡板遗迹,确定运河南岸大堤的位置与结构。对南旺段运河河道设施、引汶济运工程设施的结构、布局以及大运河河水的平衡调节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明确了通过戴村坝截引小汶河水源和利用石驳岸顶冲与分水口的形状结构相结合实现南北分流济运的水工技术成就。


黄维 许心怡 人民网-文化频道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