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山西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山西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代表(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此种文化,山西主要有分布于晋南的东庄村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和晋北的后岗类型。仰韶文化东庄村类型分布于山西晋南各地,因1958年发掘所得芮城县东庄村遗址最为典型,而得名。考古证明,这段时期山西古人类已进入农业、狩猎、纺织为一体的生活,也有了装饰自己的爱美观念。墓葬说明,此时的人类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存在于氏族之内的经济单位是若干分离的母系家庭。考古专家认为,在仰韵文化不同类型中,东庄村类型已超越了半坡类型,正向庙底沟类型过渡。

山西全省基本都在庙底沟类型文化覆盖范围之内。因仰韶文化中期的这类遗址最早在河南省陕县庙底沟村发现,且以该村名命名为“庙底沟类型”。山西正式发掘的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主要有三处,即夏县西阴村、芮城县西王村、翼城县北橄村。1960年发掘的芮城西王村遗址,发现有生产工具及猪、狗等动物骨骼,可能此处的古人类已能饲养、驯化动物。还发现彩绘的陶器,纹样多由植物花纹和网纹组成。曲腹碗、盆和双唇小口尖底瓶是这个遗址的代表性生活用具。有124件陶质环形装饰品,分圆形、六角形、九角形三类形状,陶环上刻有花纹、辫纹、乳丁纹,这说明古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意识正在加强,也有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

芮城县西王村是山西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域。这里不仅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文化,还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考古学者将后者称为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作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发展阶段的代表。山西省西王村类型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北岸、涑水、汾水以及吕梁山一线,其中垣曲县古城镇东关遗址也是这一类型的代表。此期,地面木构建筑出现,房屋建造技术大大改进,房内面积增大,分间布局兴起。生产工具中的石器绝大多数为磨制,钻孔技术普遍推广,骨器、角器、蚌器及陶质生产工具种类增多,制作用品精细,这些反映了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西文化

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原地区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文化为“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迄今山西临汾盆地、运城盆地、黄河沿岸已发现100多处龙山早期文化遗址,已发掘的重要遗址地有芮城县西王村,平陆县盘南村,垣曲县的东关镇、丰村和龙王崖,夏县东下冯,襄汾县陶寺,石楼县岔沟,太谷县白燕等处。总观上述各址,出土陶器外表装饰以篮纹为典型,制陶业开始使用轮制技术;作为砍伐工具的石斧比过去厚重增加;发明了双齿木叉形木耒,出现了半月形石刀、石镰和蚌镰,说明农业生产力又有所提高;家畜饲养品种增多,不仅有猪、狗,还有牛、羊、鸡等;渔猎活动仍占一定比重。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一时期的住宅建筑在继承半地穴房屋的同时又有创造和改进,如太谷县白燕遗址有种平面呈“吕”字形的双间房基,双室间有过道相连,其中一间为高约2米的窑洞。又如,80年代初,在石楼县岔沟村山丘坡上发现的一群住宅遗迹,系平面呈“凸”字形的窑洞,室内居住面都抹有一层白灰,多数还有白灰面墙裙。由此可知,人类烧制石灰并使用于房屋建筑,最迟在龙山文化时代就已开始。这是国内目前发现最早的窑洞建筑,对研究中国民宅建筑史有极高价值。


新华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文化 新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