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陶纪古蠕虫多样性研究新进展

古蠕虫Wernia eximia表皮的扫描电镜图

部分新属种表皮装饰复原图:A,Ulexiscolex ormrodi;B,Bullascolex inserere;C,Wernia eximia;D,Radnorscolex bwlchi。比例尺:20微米(A)和40微米(B-D)。

古蠕虫是一种已灭绝的稀有蠕形动物。其体节布满一排排小型的骨板,骨板与骨板之间由更小的微体骨片相互连接。由于其细小的缘故,需要在扫描电镜下才能观察这些小骨板和微体骨片的排列组合。大部分古蠕虫化石只保存了岩层上的大概轮廓,或是可以从灰岩里酸泡出来的零星骨板。古蠕虫化石在全球寒武系地层中有较多的报道(尤其是中国的产地和产量非常丰富),但寒武纪之后,其化石记录锐减。因此,一般认为古蠕虫类动物主要生存在寒武纪,对奥陶纪的底栖生态系统并不重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外籍博士后研究人员J. Botting博士和L. Muir博士与英国和比利时同行于近期发表了他们对英国威尔士奥陶纪古蠕虫的研究成果。化石产在英国远古火山岛周围海域地层,大部分标本是毫米级的表皮小残片,但有少部分是近完整的个体。虽然它们很小,但保存情况良好,连微体骨片的排列都能在电镜下观察到。文章共报道了11个古蠕虫属种,包括7个新属,表示这些奥陶纪古蠕虫跟寒武纪物种有明显的区别。同时,这些新发现也改变前人认为古蠕虫在寒武纪末就大量灭绝的假设,并且为以古蠕虫为代表的蠕形动物在奥陶纪生命大辐射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提供了强而有力的证据。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的国际知名古生物学期刊Palaeontology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奥陶纪 古蠕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