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陶研究的宏观、中观与微观之辨

中国彩陶

中国彩陶

中国彩陶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存,是先民精神世界的物化显现,也是中国史前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和迈向文明门槛的重要物证。

中国彩陶发展的历史之长、分布之广、类型之多、数量之丰富、器型之多样、纹饰之精美、品相之好,在世界彩陶史上首屈一指,有极其重要的多维价值和多重意义。多年来,中国彩陶的发掘、收藏、保护、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成果,但还有待突破。就中国彩陶研究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须处理好宏观研究、中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辩证关系。

宏观研究:把握整体意义

所谓宏观研究,是要有彩陶研究的“整体观”。中国彩陶处于中国文明史上一个辉煌的历史阶段,从早期的大地湾、老官台彩陶,到后期的辛店文化和沙井文化彩陶、新疆彩陶,从新石器时期至金石并用时期,彩陶所呈现的文化信息和艺术魅力,代表了一个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创造时期,这一时期,比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长。彩陶作为与丧葬、信仰、早期宗教和审美意识,乃至部落活动、民族迁徙等相关的特殊“史书”,其重大意义只有从整体宏观的历史角度才能定位。

然而,对中国彩陶的研究,国内外都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尤其是对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整体价值和理论意义的把握和探讨尚有很大的不足。今天,彩陶已被视为艺术的源头之一,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了一定的地位,但还须将彩陶置于中华文明史,特别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上来观照,对其做整体的把握和研究,解释彩陶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演变过程中的特殊意义,解释我们的先民在那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怎样物质地生活、精神地生活和艺术地生活。同时,鉴于中国彩陶类型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还须进一步阐释其在人类艺术史和文化发展史上的特殊意义,探讨中国彩陶在东方文明史上的价值。因此,宏观研究就是要回答,以西部为重镇的中国彩陶,在人类历史特别是人类文化史、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意义。

中观研究:还原历史语境

所谓中观研究,是要结合考古、历史、民族、审美等不同领域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彩陶的不同文化区系、不同类型的现象进行分类研究,揭示彩陶不同类型及其变异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从直观而言,彩陶纹饰首先是一种器物装饰,不管是几何纹样还是象形纹样,其中的美化功能显而易见,彩陶是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的器物。从这一方面来说,对彩陶纹样的过度阐释和以己度物的推测,有可能背离其真实性和历史“语境”。但有些特殊的彩陶器物和纹饰,可能作为某种标识或某种信仰和精神的象征反复出现,形成某种“母题”,其反复性构成特殊的“原型”现象,背后可能有特定的含义。这种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的现象,或许与相关的部落活动、民族迁徙、审美观念的变化相关联。这需要从中观角度进行分析把握,还原彩陶的历史氛围和文化背景。就此而言,彩陶的中观研究,回答的是彩陶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中作为远古族群文化遗留物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微观研究:解释具体含义

所谓微观研究,是对个体彩陶器物纹饰的密码破译。这要求寻找到破译纹饰图案意蕴的科学方法,改变一般的猜测、推断的研究手法。在宏观视野、中观背景观照的基础上,找到器物纹饰的“字、词、句”及其“语法结构”,真正接近彩陶纹饰的“全文”,理解其潜藏的意义。这就需要拓展理论视野和创新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知识,特别是要借用图像学、符号学等新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具体彩陶的研究,进行文化和艺术的人类学还原。同时,研究彩陶纹饰的文化起源的意义、艺术发生学的意义、审美意识发生的意义、艺术形态学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彩陶的微观研究,主要解释人与文化、人与艺术的具体关系。

宏观研究着眼于大的历史视角,进行“远观”与“俯瞰”, 以求其巨大空间和漫长时间中的定位,把握其整体意义,这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历史文化观的建构。所以,用郭沫若关于历史与历史剧关系的比喻说,可以“失事求似”,务求其“构成”。微观研究重视彩陶器物的具体考证和纹饰的辨析,所以要“实事求是”,不怕零碎,切忌脱离实际的推测和过度发挥。而介乎二者之间的中观研究,则是避免宏观研究大而无当、微观研究主观臆断的必要保证。

 当然,具体的研究不可能将宏观、中观与微观截然分开,但应具有这样的意识和视角。对研究群体或机构的顶层设计来说,有这样的分层意识和相对范围的分工,也许更有助于研究的深入。而处理好其中的辩证关系,则是每一个研究者都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 程金城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彩陶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