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显示人为排污刺激生物侵蚀对珊瑚以及珊瑚礁不利

现场水下照片:(A)滨珊瑚表面布满星虫(虫管)和双壳类(椭圆形较大的孔)的钻孔;(B)布满枝状和块状珊瑚骨骼碎块的景象(虚线框内)在涠洲岛珊瑚礁区随处可见,这些

现场水下照片:(A)滨珊瑚表面布满星虫(虫管)和双壳类(椭圆形较大的孔)的钻孔;(B)布满枝状和块状珊瑚骨骼碎块的景象(虚线框内)在涠洲岛珊瑚礁区随处可见,这些碎块上常伴有大小不一的生物钻孔。

在靠近人口密集的海域,珊瑚骨骼被侵蚀的“千疮百孔”。图上标注了各种侵蚀生物留下的痕迹,其中B代表双壳类,S代表海绵,W代表蠕虫,Ba代表藤壶。

在靠近人口密集的海域,珊瑚骨骼被侵蚀的“千疮百孔”。图上标注了各种侵蚀生物留下的痕迹,其中B代表双壳类,S代表海绵,W代表蠕虫,Ba代表藤壶。

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为排污刺激生物侵蚀对珊瑚以及珊瑚礁不利,该研究为保护珊瑚礁生态资源以及为进一步研究生物侵蚀作用对现代珊瑚礁区碳酸盐沉积的影响提供科学支持。

这项名为“涠洲岛滨珊瑚中的生物侵蚀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的研究论文发表于《科学通报》2013年第58卷17期,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陈天然博士等撰写。

五彩缤纷的珊瑚礁对维持海洋渔业、旅游业等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很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人类活动导致了南海乃至世界范围内珊瑚礁显著的退化,人为排污造成的海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海水污染会加重珊瑚骨骼内的生物侵蚀(Bioerosion)作用,导致珊瑚死亡、破碎的同时,抑制整个珊瑚礁的发育。

人类活动密集的海域,生活、养殖等污水的直接排放刺激了珊瑚礁区侵蚀生物(特别是双壳类)的过度繁殖,加剧了对活珊瑚、礁体的生物侵蚀和破坏作用. 在风暴等自然因素以及抛锚、拖网、潜水等人为外力作用下, 受生物侵蚀严重的块状、枝状珊瑚很容易从底基上被剥落下来并破碎、死亡,加上生物侵蚀过程损耗了珊瑚礁碳酸钙物质基础,因此生物侵蚀加剧十分不利于珊瑚礁的堆积、增长。然而,这种影响是潜在、长期的,容易被忽视,但后果却是非常严重,过度生物侵蚀会导致珊瑚礁呈“负增长”的状态,将来这些珊瑚礁也许会逐渐“淹死”在快速上升的海水中。

该研究显示,唯有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水质,才能有效减缓珊瑚礁的生物侵蚀作用,才能真正为保护好宝贵的珊瑚礁生态资源起到积极的作用。

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956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6054, 41025007)、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80300)和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2010208)的资助。(EurekAlert!)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珊瑚 珊瑚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