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龙城”--诸城

库沟恐龙化石长廊发掘现场

  在享有“中国龙城”美誉的诸城,一个罕见恐龙化石群的横空出世,牵动了世人的目光。2008年1月迄今,古生物地质专家在诸城市第三次大规模科学发掘恐龙化石。结果显示:在龙都街道库沟村和臧家庄,发现的恐龙化石数量之多、富集度之高、种类之丰富,是目前世界上任何地区所无法比拟!

  经专家论证,诸城地区晚白垩世地层发育齐全,化石的典型性、稀有性、代表性非常突出,是以大型鸭嘴龙类为代表的晚白垩世恐龙聚居地。当地地质和恐龙化石对于研究白垩纪晚期恐龙大灭绝至关重要,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也有重要科研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次发掘带来三次惊喜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山东境内的莱诸盆地温暖湿润,植物繁茂,成群的鸭嘴龙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岸边。丘陵和山坡上,角龙、甲龙、鹦鹉嘴龙、秃顶龙等素食性恐龙和睦相处。不远处,巨大凶猛的霸王龙、小巧敏捷的虚骨龙等肉食性恐龙伺机侵袭。突然,一股神秘的力量导致火山爆发、洪水泛滥,莱诸盆地的恐龙家族横遭灭顶之灾,尸骨被洪水卷走或就地深埋。

  斗转星移,不知从何时起,诸城西南郊外一带的村民,在一条不知名的大冲沟里,经常会捡到一种奇怪的石头,模样像是骨头,碾成粉末涂在伤口上,伤口会迅速止血,而且不会感染。因为中药里有味“龙骨”,当地人遂把这条沟唤作“龙骨涧”。他们哪里想到,这些“龙骨”竟然是恐龙化石!他们更没想到的是,历经7000万年的无情分解风化,绝大部分恐龙尸骨早已荡然无存,仅有千万分之一的恐龙尸骨才幸存下来,演变为化石!

  1964年秋,国家地质部第一石油勘察大队考察诸城地质时,被龙骨涧沟底裸露出的巨大龙骨留住了脚步,国家地质部地质科学院遂派出古生物专家前往发掘。3年的发掘结果令人震惊,多达30吨的龙骨被运回北京,部分龙骨被装配成两具恐龙骨架,分别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其中一具骨架高8米、长15米。因其体形高大,被命名为“巨型山东龙”。经专家鉴定,这些龙骨是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鸭嘴龙,而且是人类以前从未发现的新属种。更让人吃惊的是,数量如此惊人的化石,只是龙骨涧埋藏点的一小部分。

  1989年4月至1991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诸城市组成科考队,在龙骨涧一带展开第二次发掘。经过近4年的发掘、修复、补配,于1992年5月合成一具高9.1米、长16.6米的恐龙骨架。这具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嘴龙骨架,现陈列于诸城市恐龙博物馆内。科考队领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赵喜进教授将其命名为“巨大诸城龙”。同时,现场还发掘出与鸭嘴龙同时代生活的大批脊椎动物化石,如肉食龙牙齿、虚骨龙爪尖、鳄类牙齿和甲片、龟鳖类甲片等。

  两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共出土50多吨恐龙化石,装配起4具恐龙化石骨架。

  从2008年1月开始,赵喜进率领科考队展开第三次发掘,目前挖掘面积近1万平方米,发现大量恐龙化石,已确认的就有7个恐龙属种。其中有硕大的角龙、小巧的鹦鹉嘴龙、高大的鸭嘴龙、凶猛的霸王龙,还有角龙、甲龙、虚骨龙、秃顶龙等,有些属种化石填补了恐龙研究领域的空白。此外,还发现众多恐龙蛋化石、恐龙脚印。最让人兴奋的是,科考队竟在龙骨涧一个约2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出比“巨大诸城龙”更粗更长的鸭嘴龙股骨、肱骨、肋骨、胫骨、肩胛骨化石,如此集中很可能源于同一具恐龙。这具“巨无霸”一旦装架成功,将令世界炫目!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中国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