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山考古调查

山西省洪洞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底蕴深厚。历山又名英神山,位于洪洞县西22公里处的吕梁山东南黄土残垣,今万安镇东圈头村南。历山地区自古以来有许多关于尧舜的传说,其中以舜耕历山,尧嫁二女娥皇、女英于舜的传说,脍炙人口,最为优美动人。历山与传说中尧的居地甘亭镇羊獬村之间,每年农历三月三“接姑姑”,农历四月二十八“迎娘娘”的民俗活动,更是持续数千年,声势浩大,绵延不绝。届时,两地的百姓几乎顷村而出,彼此皆以亲戚相称。迎亲队伍抬着娥皇、女英的神像,在仪仗护卫的簇拥下,锣鼓喧天,浩荡行进,热闹非凡。途经的村庄都盛情接待,供应茶水、食品。若逢午时,还要置备正餐。各家都以饭菜、酒肴丰美,接待客人众多为荣。历山百姓祭祀先祖的虔诚之心,可见一斑。山西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12月28日颁发46号文件,将历山百姓的祭祖活动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18日又呈报国家文化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批准。

应山西省洪洞县文化、旅游部门的盛情邀请,笔者于2008年4月7日至4月12日赴洪洞县考察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活动。为追寻有关尧舜传说的起源,进而认证传说的可信性,遂在县文物干部的陪同下,对历山周边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存进行考古调查。

此次调查的时间虽然短促,收获却非常丰满。调查中确认许多相当于古史传说中尧舜禹时代的陶寺文化遗存,采集了一些陶寺文化时期的陶片和石器标本,发现陶寺文化时期密集的白灰居住面窑洞式房址。调查结果表明,陶寺文化时期遗址集中分布于万安镇东圈头、西圈头和宋家沟三个自然村之间约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暴露于梯田断面的文化层堆积最厚达1.7米。

此次调查中采集的陶片多出自东圈头村,有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之分,纹饰以绳纹为主,也有夹细丝的条纹,可辨识的器形有罐、缸、釜灶、鬲、甗、扁壶等。石器亦多采自东圈头村,器形以斧居多,还有凿、锤、刀等;硺制,刃部修磨,或通体磨制而成。此外,在东圈头村采集鹿角制锥1件。


调查中发现的房址,多为窑洞式,主要见于东圈头村和宋家沟村,其中东圈头村附近发现10座房址,宋家沟村附近发现4座房址。窑洞式房址居住面及窑壁皆涂白灰。窑洞直径3-4米。部分窑洞的白灰居住面有二次加工的叠压现象。灶塘位置一般在窑洞中部,少数偏近窑洞侧壁。窑洞皆已坍塌,残高约1米。部分地点的窑洞式房址分布比较密集。个别延续的时间较长。

此外,在东圈头村陶红坡发现陶窑1座,直径2米,窑壁因长时间烧烤,十分坚硬,残窑内填积红烧土。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和山西省临汾地区文化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多年来对陶寺遗址进行大规模的田野发掘,屡有重要发现。陶寺文化的时间,经碳14年代测定,距今约为4600年至4000年左右,大体相当于我国古史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史载,帝尧所都之平阳应在今临汾一带。陶寺村位于临汾西南22公里。陶寺文化大体可分为早、晚两期,其陶器主要有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之分。早期炊器以釜灶最为常见,晚期炊器则主要为鬲和甗。扁壶是陶寺文化所特有的汲水器,早、晚期延用,但形制有变化。陶器纹饰流行绳纹,晚期还出现夹细横丝的条纹。陶寺文化先民居住的房子以窑洞式和半地穴式为常见。陶寺遗址已揭露出大面积的墓地和居住址,大型墓出土彩绘蟠龙陶盘、鼍鼓、土鼓、特磬等礼乐器物。此外,遗址内还出土铜铃和朱书“文”、“尧”字扁壶,进而发现古城。凡此,陶寺遗址的地望,年代以及文化内涵,为正当其时的尧都平阳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佐证。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 山西省分册》公布的考古普查资料,陶寺文化遗址广泛分布于临汾地区。其中,洪洞县是陶寺文化遗址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境内已知的陶寺文化遗址多达14处,包括万安镇万安遗址、万安镇枣坪遗址、堤村乡后涧遗址、刘家垣镇东义遗址、淹底乡南谷遗址、淹底乡东谷遗址、赵城镇二十里铺遗址、赵城镇侯村遗址、大槐树镇三阳堡遗址、明姜镇胡垣遗址、明姜镇西太吉遗址、苏堡镇郭盆遗址、兴唐寺乡苑川遗址和兴唐寺乡漫沟遗址。上述遗址的范围均较大,一般在2万平方米左右。

此次历山调查,发现东圈头,西圈头和宋家沟三个自然村之间的史前文化遗址,其包涵的文化遗物和遗迹具有明显的陶寺文化特征,不仅为临汾地区陶寺文化遗址的分布增添了新地点,其重要性还在于发现密集的白灰居住面窑洞,部分窑洞之间存在打破关系,居住面并有二次加工利用的遗迹。此种迹象,即使在已经大规模揭露的陶寺遗址也是少见的。充分显示,历山地区在陶寺文化时期古代先民社会生活和生产繁荣昌盛。可知临汾地区虽然广泛分布陶寺文化遗址,但有关尧舜的传说和民间祭祀活动却以历山地区最为流行,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根基。

襄汾县陶寺遗址当年的兴盛主要在陶寺文化早期,以后因过度开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聚落逐渐荒废。而历山地区青山叠翠,草丰林茂,生态长期自然平衡。调查结果表明,历山地区不仅陶寺文化遗存丰富,而且汉唐,乃至宋元明时期文化遗存亦连绵不断。历山地区的居民自古以来就有尊崇尧舜,奉祀先祖的美德,源远流长,世代相传至今,蔚成民俗大观。<BR>洪洞县文化、旅游部门在洪洞县政府大力支持下,顺承民意,热烈举办丰富多彩的大规模民间祭祀文化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对此做全程的跟踪拍摄报道,其影响必远播国内外。历山地区人民祭祀尧舜的民俗活动,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做出重大贡献,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历山地区的民间祭祀文化活动,笔者向当地文化、旅游等主管部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广泛收集有关尧舜生平事迹的传说和文献记载,以及相关历史遗迹、遗物资料。据此,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祭祀尧舜民俗活动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勘定古代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确定保护措施。邀集专家、学者举办尧舜文化学术研讨会,增强对人文社会科学内涵的认识,使历山民俗活动具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对流传至今的三月三“接姑姑”和四月二十八“迎娘娘”民俗活动的内容、人员组成、道具配置等加以规范和确认,尽量减少现代化因素的介入,保持原生态的文化面貌。历山舜庙复建实属不易,但目前的建筑及附属设施的风格古今兼容,略显杂乱,应逐步恢复古朴的面貌。历山舜庙民俗活动,除三月三和四月二十八之外,平时亦应有日常的例行祭祀和庙会、戏剧演出等,以此确保供奉圣贤先祖之香火不断,并发展成为闻名国内外的旅游胜地。发动乡民创办农家院食宿服务,开发民俗旅游经营项目,诸如剪纸、布艺、仿古陶器、土特产、舜井水等,皆可赋予尧舜文化名目。种草、植树、绿化环境、增强卫生环保意识。订立乡民公约,尊崇尧舜,热爱祖国,敬养父母,邻里相助,营造圣贤故里的高尚形象及和谐氛围。

此次洪洞之行,深为历山父老古朴的尧舜遗风所折服,也为历山地区陶寺文化遗存的重要发现而振奋。祝愿历山民间祭祀文化活动健康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李健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调查 考古 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