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举办“永远的达尔文”教育巡展

  2009年在现代科学史上具有双重意义,不但是查尔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又是其传世著作《物种起源》面世150周年。

  为纪念这一伟大的人类成就,英国使/领馆文化教育处和中国科技部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合作,已于7月开始在西安、重庆、上海、东莞四地举办了“永远的达尔文”教育巡展。时至11月中下旬,北京是该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站。

  人类其实是条鱼吗

  《人类其实是条鱼》是来自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泽瑞娜11月23日的主题报告,吸引了许多青少年前来一听为快。

  她在报告中将各种鱼类与人类的大量骨骼图片进行对比,各种证据显示:鱼类的两对偶鳍(胸鳍和腹鳍)与四足动物的四肢(前肢和后肢)具有同源关系,即四肢是从鱼类的两对偶鳍进化而来的。人体的很多结构构造可从鱼身上找到出处,当然不是一一对应,有些已退化。

  那么,鱼类进化成陆生四足动物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在陆地上行走的问题呢?在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至今还生活在印度洋两岸的拉蒂迈鱼的实体标本给出了答案。经过了几亿年进化的拉蒂迈鱼的形态与其祖先没有太大的变化,有“活化石”之称。它属于肉鳍鱼类,其鱼鳍带有肉质的柄,好像陆生动物的四肢,代表了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环节。

  在科学讲座中,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朱敏为大家揭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鱼类世界。他特别澄清了一个观念,自然选择,物竞天择,不是动植物的自主行为,而是其自身适应环境的过程。根据化石显示,4亿多年前,有的鱼在水中就具有“手和脚”,如发现的具有八个趾的鱼化石,后来这八趾逐渐进化成爬行动物的五个脚趾。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灭绝的过程,留下的是高度适应环境的物种。

  进化论与人类健康

  在讲座中,科学家告诉我们,研究生物进化学与人类不断提高自身健康息息相关。

  通过观看展览得知,达尔文对于相互适应的生命体的存在感到十分好奇:一种花蜜深藏的花和一种舌头长到可够到这种花蜜的蛾,它们的共同进化绝非巧合。

  生物间的这种共同进化对于许多疾病而言有着强大的影响力――疾病都是由一种生物体在另一种生物体的内部生存引起的。

  对人类而言,恶性疟原虫是危险最大的一种疟疾寄生虫,科学家已经完成了其基因组排序工作。进化史研究表明,这种寄生虫的某些变体侵入人类已经持续了数百万年之久,但有证据显示它是在最近的几千年内才开始变得如此致命。更多的研究将有助于解释究竟是疟疾本身的进化,抑或是人类宿主的进化最终造成了这种改变。在这个特定的进化游戏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第三方参与者――蚊子,在蚊子一半的生命中都携带着这种寄生虫。相关研究课题还包括了气候变化对蚊子种群以及疟疾传播的潜在影响,以期控制疟疾。

  循着这种思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进化论对攻克流行性疾病如甲型H1N1流感同样会起到作用。

  未知永远大于已知

  “为什么像恐龙这样大型的动物就不能存活到现在?”“为什么鱼要用腮呼吸,人要用鼻孔呼吸?”……在这次巡展中,众多观众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可以想见,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的初期,读者的反响会是多么的强烈。

  达尔文在正式出版《物种起源》前,用了20年来收集大量的信息、证据来论证其观点。他所采用的证据类型,从化石到生物物种的分布,在150年后的今天都有了更大的进展。在当今的中国古动物馆里,就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化石标本模型及模拟图片,如生活在泥盆纪长有牙齿的肉鳍鱼、侏罗纪有着鹦鹉嘴的恐龙、长着翅膀的小盗龙、以前不长角的犀牛等等。

  未知永远大于已知。在达尔文的理论中仍然存在一些尚未得到回答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生命的起源点,时至今日也没有人能够确切地解释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另一个达尔文没有回答的问题是生物的变异特征是如何代代相传的,其理论中关于这一分支也没有详尽说明。而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更多科学家都在努力地工作和研究,以求最终揭示遗传机制的一些细枝末节。

  人们的认知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确立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种科学而不是一种思辨。正如工程学教授亨利・杰肯所说,“达尔文的理论让后人永远记得曾有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如此的无知。而学者们是如此一步步艰难地发现自然界中的一切真理”。


科技日报 华凌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达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