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浜文化遗址第二次发掘发现众多文物

12月6日,马家浜遗址发掘出墓葬、灰坑等。摄影 储永志

   7000年前的嘉兴还是一片原始丛林,植被茂盛,水草丰美,成群的大象、梅花鹿、水牛等自由地出没林间、饮水湖畔,密布的水网中鱼虾欢跳,马家浜先民们定居在这里,以渔猎、稻作、采集为生,闲暇时琢美玉、烧红陶……随着马家浜文化遗址第二次发掘逐渐深入,发现的文物越来越多,先民们生产、生活的生动画卷也被勾勒得越来越清晰。

  记者昨天再探马家浜,看到考古队已发掘出3处墓葬、1个兽骨堆积处、1个密布大型动物遗骸的灰坑,还有玉玦、石锛、骨锥、陶器碎片、红烧土等。现场每个微小的线索,都足以让思绪搭乘想象的翅膀,飞越7000年时光隧道,与祖先们进行心灵对话……

  远古的“思想者”从荒野走来

  是谁,惊醒你千年旧梦?昨天,记者怀着虔诚的心情,轻轻走近遗址发掘现场,这次发现的3处土坑墓葬都位于东北角探方。与以往马家浜文化各遗址发现的多数墓葬一样,这3处墓葬头朝北、脚朝南,保存均较完好,呈黑褐色。但与以往“俯身直肢”的葬俗不同,这次2处墓葬为“仰身直肢”,1处为“侧身屈臂”。

  2处仰身墓葬呈叠压关系,上具遗骸的头枕在下具的腿上,“这两人的埋葬时间应该不一样,上层的比较晚。”身为考古队长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教授芮国耀介绍说,但具体晚多久,还有待鉴定。据推测,这2位“马家浜人”应为男性,身高约1.70米。

  “侧身屈臂的墓葬遗骸,此前在马家浜各遗址中从未发现过。”芮教授表示。目前,这具遗骸只露出上半身,只见其右臂弯曲,以手托腮,仿佛在沉思。“你看,像位思想者!”芮教授幽默地说。

  据介绍,不同的先民聚落因观念形态不一样,会采取不同的葬俗。目前,“思想者”在马家浜遗址中仅发现1具,还不能断言其属于典型葬俗还是特殊葬俗,“我们考古队的工作就是要通过大量的考古发现去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尽量复原当时人们的行为模式、过程等。”芮教授说。

  这3处墓葬位处同一探方,相距不到2米,墓葬密度较大,据推测,这里应该是先民聚落的公共墓地,目前考古队正在对该墓葬区作进一步清理。

  马家浜先民的渔猎、“走婚”生活

  “咔嚓、咔嚓”之声,是马家浜人正用石锛刨削着木材,制作下湖捕鱼的木桨;“嘶嘶”之声,是他们正用骨针穿洞打孔,

  缝制兽皮衣服蔽体;“咕噜、咕噜”的水声,是马家浜人正用腰沿釜煮食……昨天,跟3位“马家浜人”一起“醒”来的还有那个生机勃勃的生产生活场景。叠压墓葬的下具遗骸被发现有随葬品——磨制精细的石锛、骨锥。石锛位于他右手掌下方,跟手机差不多大小,光滑平整,有直刃,横断面为梯形。7根骨锥并在一起像把筷子,位于遗骸右胸。骨锥表面光素无纹,其中一端非常尖利。现场还出土不少夹砂红陶、泥质灰陶碎片,有些可以辨认出是腰沿釜(炊具)的碎片。有形器物,无声诉说,远古文明的气息扑面而来。

  考古队还发现两堆兽骨。西北角探方内的兽骨较小,堆积在约2平方米的平面上,“应该是食用后堆在这里的。”对马家浜文化颇有研究的嘉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助理陈建江告诉记者。

  另一探方内的兽骨则集中在灰坑内。所谓灰坑,就是古人挖的垃圾坑,边缘平整,算是远古的“环保设施”。灰坑内兽骨体积普遍较大,1只水牛角清晰可辨,“远古时期这里有很多热带、亚热带的大型动物,大象、梅花鹿都比较常见。”陈建江介绍说,马家浜先民虽有稻作,但主要食物来源还是渔猎,大型动物也常常成为先民盘中餐。

  探方内还散见颜色鲜艳的红烧土,“红烧土由泥土烧制而成,一般用来建筑房屋和路面。”芮教授介绍说,此前发现的一块红烧土内有明显的竹竿痕,可能是建筑墙体遗迹,此次发掘不排除发现房屋遗迹的可能。

  “他们是稻作农业定居。”芮教授表示,一个聚落的人生活在一起,工具、食物等公有。陈建江介绍说,马家浜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处于母系社会,女性地位比男性尊贵,可能实行“走婚制”,一女能“娶”多夫,家庭关系不稳定。

  发掘将引入多学科研究

  目前,发掘工作处在文化墓地揭露阶段,大部分探方虽触及文化层,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发掘。暂未发掘的探方由薄膜覆盖,以保持饱水状态,有利于地下文物保存。据了解,此次发掘总面积为300平方米,仅占马家浜文化遗址总面积的1/50,芮教授表示:“文化遗址不可能全部揭开,我们只能‘解剖麻雀’、以小见大,尽可能进一步探究聚落形态、先民行为模式等。”

  据介绍,对于已发现的文物,接下来将引入多学科研究。如人类学家将到现场鉴定墓葬残骸的年龄、性别等,通过大量碳素标本进行年代测定;兽骨则有待动物学家来测定,通过其牙齿、骨骼形态鉴别它们是家畜还是野生的,专家表示,此前研究表明马家浜文化中已开始出现驯养家畜的行为。

  “有些地方还要继续朝下发掘,有些地方会永久保存。”陈建江介绍,依照马家浜遗址公园的建设规划,部分文物将被送进博物馆保存、展示;一些发掘场景将被保护起来,辅以声、光、电以及各种现代先进技术,建成发掘现场展示厅,向公众开放。“将来走进展示厅,不仅能看到7000年前马家浜先民生产、生活场景的生动模拟再现,遥想人类文明的起源,还能看到今天人们考古发掘的场景,惊叹人类的进步与探索精神。”


嘉兴日报 杨洁 耿俪洳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发掘 马家浜 文化 文物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