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生代原鞘亚目甲虫化石》

《中国中生代原鞘亚目甲虫化石》

  由谭京晶和任东所著的《中国中生代原鞘亚目甲虫化石》一书由科学出版社于近期出版。本书是两位作者经过多年的实地勘察、标本积累和潜心研究而最终完成的。书中系统回顾了鞘翅目化石在国内外的分类研究历史和现状,描述了鞘翅目中最为古老的亚目――原鞘亚目甲虫的外部形态和生物学特征,并首次对20世纪初至今中国报道的原鞘亚目甲虫化石进行了分类总结。

  该书是第一部对中国中生代晚期原鞘亚目的化石进行完整深入研究的科学著作,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书中共鉴定原鞘亚目化石5科23属45种,其中新属17个,新种45个。书中报道的菱形甲科和三列甲科化石分别是该科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化石标本,并在我国中生代地层首次发现了裂鞘甲类化石。该书对中国原鞘亚目甲虫化石的分类研究大大丰富了世界范围内的古生物区系研究。

  中国辽西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原鞘亚目昆虫化石相当丰富,但目前我国已报道的原鞘亚目昆虫化石尚不足百种。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甲虫化石标本收藏情况来看,尚存在许多新的种类,而且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发掘很可能发现更多的种类。原鞘亚目甲虫是鞘翅目中一类古老的甲虫类群。目前,全球已知的现生种类仅有5科40种,而在中生代时原鞘亚目甲虫的种类和数量相当丰富。最早出现在二叠纪的甲虫全部归入该亚目。因此,对中国原鞘亚目甲虫化石进行系统分类研究,不仅会极大丰富世界原鞘亚目甲虫的种类,而且对揭示鞘翅目各亚目之间的亲缘关系也很有帮助。

  原鞘亚目甲虫种类从二叠纪早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中生代晚期是鞘翅目昆虫的一个重要演化时期。此时频繁的地质活动为该类群的发展和向外辐射提供了有利条件。东北地区,特别是义县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原鞘亚目的化石标本。这些甲虫化石与带毛的恐龙等爬行动物、原始的鸟类古老的哺乳动物等热河生物群的代表动物在同一地区出现。这种关系暗示甲虫特别是原鞘亚目的甲虫可能是当时生活在这里的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的食物来源之一。而中生代时长扁甲类甲虫喜爱的食物也可能有别于其现生后代,发达的上颚和鞘翅上的装饰显示一部分长扁甲很可能是捕食者而非取食真菌或其侵染的腐烂树干。对这样一个包含大量化石属种目前仍有现生种类存在的亚目的起源、演化和生活习性进行详细研究,有助于了解中生代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对于研究中生代不同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地球演变、生物进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通过与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长扁甲科昆虫化石进行比较研究,对了解该科昆虫在全球的迁移、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层学研究方面,自20世纪热河生物群提出以来,义县组的地质时代问题就一直存在争论。许多学者通过生物地层关系研究或同位素测年法探讨义县组时代问题。书中建立了8个长扁甲类化石组合,结合近年来这一地区发现的甲虫化石及同位素测年研究的最新成果,详细论述了东北地区九龙山组和义县组的地质时代。通过化石研究可以探索昆虫在不同地质时代中的形态特征及其繁衍、发展和灭绝规律,因此岩层中鞘翅目原鞘亚目生物群的特征也为确定地层时代及划分和对比地层提供了重要依据。

  该书对化石标本的详实描述,搭配清晰的化石照片和详细的线条图,以及作者根据所发现的化石标本对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晚期的生态环境的科学推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中生代晚期原鞘亚目甲虫生活全景图。该书是研究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晚期鞘翅目原鞘亚目化石及相关地层、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供高等院校、科研及生产等部门在地质古生物学及昆虫学的教学和科研中参考。

《中国中生代原鞘亚目甲虫化石》,谭京晶、任东著,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定价:98.00元


科学时报 刘湛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甲虫 中国 中生代 原鞘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