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临潼区湾李村战国墓地出土最早肉制品

陕西临潼区湾李村战国墓地出土最早肉制品

2009年6~12月在潼(关)~西(安)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和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包(头)~ 西(安)铁路临潼段引线项目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两次在陕西临潼区湾李村共发掘墓葬312座,其中秦汉墓葬共计282座,其余为唐墓和明清墓葬。特别重要的是在M208的铜敦中保留盆满钵溢的肉制品,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杨益民博士通过红外分析和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为黄牛的肉,这和墓葬中出土大量的黄牛骨骼相一致。因铜敦封闭严实,肉制品虽然已碳化,但仍能用肉眼看到一根一根的肉丝,保留的腱膜还有弹性,这应该是我国目前保留最早的墓葬中陪葬的肉制品。

M208位于发掘范围内的西部,为竖穴土坑墓,该墓被严重盗扰。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分析该墓应为战国晚期。

非常幸运的是位于木椁内东北角的2件随葬铜器虽离东南角的盗洞近在咫尺,确幸免于考古队之手,一件为铜敦,另一件为铜壶。铜敦由于锈蚀严重无法揭开且非常重,我们怀疑里面可能有东西,立即用厚实的黑色塑料袋包裹送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室。由宋俊荣助理研究员具体负责清理和保护,当她精心和仔细地清理完铜敦的外表后发现要打开铜敦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她就决定用凿子慢慢松动上下接口处,忽然一股刺鼻的味道扑鼻而来,里面有东西流落下来,她决定立即停了下来并再次盖好。马上将这件事通知考古队队长胡松梅。由于队长当天下午有事,第二天早晨才赶到文保室。处于好奇,我们决定还是再次打开,除了一股刺鼻的硫酸味之外,眼前的景象让我们大吃一惊,满满的一块一块的碳化东西展现在我们眼前,这究竟是什么?立刻引起大家猜测,有人说可能是木炭,有人说可能是用丝织品包裹着一块一块的东西。最后我们决定还是拿出一块,掰开看看,幸运的是有白色的弹性肌腱膜和一根一根的肉丝展现在我们的眼帘,结合铜敦的功能我们认为它是一块一块的肉制品。并请我院资深专家张仲立研究院到现场观看和指导,他也同意很可能是肉制品的观点。如果是肉制品,那又是什么动物的肉?我们的第一想法就是看铜敦里是否有动物的骨头,如果有再进一步判断是哪种动物的骨头?然后就推测是那种动物的肉。但处于对文物原始状态的保护,我们还是不想把它全部倒出来找骨头,就决定利用工业X光进行透视,看是否里面有骨头。经过X光的透视和分析,没能看到有骨头存在的证据。我们就和中科院研究生院杨益民博士电话联系,他说,可以通过蛋白质分析试试。经过几个月不断测试、红外分析和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为黄牛的肉。这个结果和这批墓葬中陪葬有大量的带骨的黄牛肉制品相一致。

根据动物最小个体数统计的原则,我们以每个墓葬为单位对陪葬有骨骼肉制品的68座墓葬进行统计,确定其最小个体数为130。其中绵羊最多为38只,占总数29.23%,其次是狗为23条,占总数17.69%,猪为22头,占总数16.92% ,黄牛20头,占总数15.38%,山羊10只,占总数7.69% ,鳮9只,占总数6.92%,蚌4个,占总数3.08%,鱼、马、麝鼹、鼢鼠最小个体数均为1,分别占总数的0.77%。

在282座秦汉墓中,67座墓葬陪葬有带骨的动物肉制品(因肉质腐烂,我们只能看到动物骨骼),占全部墓葬(312座)的比例较高,占到21%。在随葬方式上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放置在墓室里,另一种是放置在陪葬的陶器中。值得注意的是在M122:5的陶鼎中发现一只完整的鳮骨骼。史料记载鼎中乃盛肉食,在正式场合鼎里的肉块相当大,陶鼎中放入鳮是通过随葬品反映墓主生前的豪奢生活能使营葬者得到更大的满足。当然M208墓是在铜敦中不是在铜鼎中放入大块肉来陪葬的。

铜敦中两千多年前的肉制品能保留至今,除了和铜敦本身密封严实有关外,恐怕和肉质品本身经过处理(风干或腊肉)和墓葬形制竖穴土坑墓都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土坑墓要比洞室墓人骨架保存要好,这和早期空气隔离有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胡松海 杨岐黄 杨益民 宋俊荣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