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陵水桥山遗址或可破解学界一直争论的“海南三大未解之谜”

3月以来,海南陵水地区发现大面积史前遗址的消息引起各界关注。近日,记者奔赴海南采访了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据他们透露,陵水史前遗址或可破解学界一直争论的“海南三大未解之谜”。

“海南与南岛语族是什么关系?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即黎族族源,到底是‘南来’、‘北来’,还是‘西来’?海南省陵水地区的居民又是从何而来?”海南省博物馆馆长、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丘刚在办公室向记者讲述了“海南三大未解之谜”。

针对海南岛最早居民的来源问题,丘刚介绍,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曾提出“南来说”,即来自于南洋各民族,因为黎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印度尼西亚古代马来民十分类似。也有学者提出“北来说”,持此观点的学者通常认为,海南黎族的祖先是我国古代越族的一支,即骆越,他们约三千年前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陆续迁到海南岛。除此“两源说”,还有“多源说”等。关于这一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与猜测。

海南陵水桥山遗址

海南陵水桥山遗址

丘刚告诉记者,此次海南陵水地区遗址的发现,有望解开这些谜团。

记者了解到,此次发掘的遗址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桐海村北约2公里的台地上(当地村民称为桥山),北距该县三才镇港演行政村大港自然村约1公里,与“海南国际旅游岛陵水先行试验区”规划中的水下考古研究基地和南海博物馆隔海湾相望。

“从考古发掘来看,桥山是海南考古的处女地,又有10多处遗址,内容很丰富。而陵水地区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区位十分特殊。”丘刚说,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山大学就有学者在陵水地区进行过调查,并在大岗村发现了一些原始陶纺轮、有肩石器以及石贡遗址。约六七年前,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位老专家又对石贡遗址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出土了部分文物。

2011年,海南省博物馆展出的石贡遗址出土文物引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的重视,双方商议对古遗址进行合作发掘。

2013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桥山遗址开始进行正式发掘。

在接受采访时,桥山遗址考古队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傅宪国特别强调了桥山遗址之于海南地区史前文化研究的意义。他说,遗址将为构建陵水乃至海南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演化序列提供重要资料,并且为探讨和研究海南地区史前文化与南岛语族的关系提供重要资料。

“桥山遗址不仅能为探讨和研究海南地区与广西、广东及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关系提供重要线索,而且,在对桥山遗址开展地貌、古环境、古动物、古植物以及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之后,有望在海南史前人类行为模式、生计模式、海岸线变迁等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傅宪国说。

目前桥山遗址的挖掘进展如何?海南天气愈发炎热,考古队日后的工作又将怎样进行?

傅宪国告诉记者,当时考古队申请发掘500平方米,目前已揭露面积近150平方米。如今,野外发掘工作进行到遗物提取阶段,已接近尾声。

傅宪国向记者讲述,在提取遗物时,为了准确掌握陶片出土位置,考古人员在每个探方布满1×1米网格,分格进行记录提取,未来还要照相摄影等,留取详细资料。工地部分结束之后,考古队首先要采集土样,在实验室进行植硅石、孢粉分析,以了解古地貌和古环境;接下来对遗址出土遗物,特别是大量的陶片进行修复拼对,尝试复原陶器,了解遗址文化面貌;最后,根据发掘情况,考古队会为2013年下半年的发掘做准备。

“调查初步结果显示,桥山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为海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史前遗址之一,其面积之大、堆积之丰厚、遗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目前在整个华南地区都极为罕见。”傅宪国说。

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发掘区内遗物分布极为密集,遗物主要有大量敞口、直口或者盘口的夹砂红褐陶器残片,其次是纺轮,磨制石器数量较少,初步判断其年代距今3000—4000年。

记者获悉,在发掘的同时,考古队还对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和钻探,结果显示,在遗址所在台地的西部亦有大量遗物分布。据此推测,整个遗址的面积可能达到5万平方米。

傅宪国告诉记者,尽管发掘工作刚刚启动,但已显露出其重要的学术价值。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其学术意义更不可低估。桥山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是“科学研究、妥善保护、合理开发”海南文物考古资源的具体实践,将有力推动海南地区文物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 冯爱琴 谢方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未解之谜 新石器时代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