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对上海冈身的考古研究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东方网(陈云发):近数十年来,上海的考古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发展,大量史前文物及人类活动遗迹被发掘出来,还出现了以上海地名命名的历史分期名称如崧泽文化、马桥文化、广富林文化等,从而使上海的历史向上推进到了6000年以前,那种认为上海只是百余年小渔村的观念,已成为历史笑谈。

上海史前文明之所以如此繁盛,是与本地区独特的优质自然条件分不开的,如气候湿润,光照足,又是长江的入海口,太湖的泄水口,海里会带来海产及盐,地上种得出东西,野生动物多了猎捕就丰盈,这都是吸引远古先人们来此生活的条件。我预计,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上海还必将有更惊世的发现。

这其中,对冈身进行考古发掘研究应提上议事日程并认真进行。所谓冈身,是指今天上海中西部市区的一条自北向南的隆起地带,它北起嘉定的外冈、娄塘间,南到奉贤的胡桥、柘林间,冈身走向略似弓形,东西最宽处达10里,最窄为4里,冈身形成于何时,至今未可嵇考,但随着冈身形成之后,上海的海岸线即稳定下来,冈身以东为尚末成陆的海疆,冈身以西由低洼地变为淡水沼泽沉积地域,随后便有人类居住,开启上海史前文明即以此始,稍后才有崧泽文化,所以,冈身对上海而言,是最重要的护身堤,如无冈身,古人类无法在此稳固立足,亦恐难有后来如此多的史前文明,冈身是上海史前文明的摇篮和“孵化器”。

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冈身是由海水冲刷自然形成的,其根据是冈身地下充斥着贝壳混合的泥沙,其实此说法来源于古《云间志》,其中云:“县(按:即指松江)东七十里凡三所,南属于海,北抵松江,长一百里,入土数尺皆蚌壳,世传海中涌三浪而成,其地高阜,宜种蓺菽麦。”这里就大有可疑:怎么海中那么多蚌壳会都集中起来“冲击”后“自然”形成一条冈身即海堤?而且数遍中国沿海各省区,从未有此同类现象发生。

冈身现象是前几年我应邀参加上海市文史馆编写《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上海卷》(该书已出版)工程时才使我注意的,我当时分管撰写新闻、出版、戏剧、电影、音舞及民间工艺等章节,而上海文化孕育期、古上海史由另外专家撰写。我看了一些古上海史资料(包括《崧泽文化》一书),大胆向有关专家提出了冈身是人工筑成(或先人工筑海堤,然后形成),而非纯自然冲积的想法,我的依据是网身下这么多蚌壳,应是古人类捕获、收集的筑堤材料,因为古人认为蚌壳坚硬,筑堤可增加牢度,当时无钢筋混凝土,上海地区亦无山石(古人类也无能力开凿、运送),似乎蚌壳是最“坚硬”的建筑材料,否则无法想象冈身下如何遍布蚌壳?而我这一想法若成立,则冈身便是远古人类(至少6000年之前)最伟大的治水工程,历史比大禹治水还悠久,其意义是无可估量的。当然,这一设想要由考古事实作依托,最好能在冈身下贝壳层中找到人工筑堤的痕迹、证据(有夯筑痕迹最好)。所以我在此建议,上海考古部门能重视认真开展对冈身的考古发掘,并投入一定的力量,不要一直停留在古籍的臆想中。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