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古老的海塘遗址: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

国内最古老的海塘遗址: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

国内最古老的海塘遗址: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

千年前的草鞋是当年筑海塘者留下来的么?

千年前的草鞋是当年筑海塘者留下来的么?

粗壮的木头是滉柱么?

粗壮的木头是滉柱么?

遗址现场留下的绳索似乎也留下了千古之谜。

遗址现场留下的绳索似乎也留下了千古之谜。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浙江在线(金毅):昨天,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公布了该所2014年四大考古发现,其中较引人注目的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它是迄今发现国内最古老的海塘遗址。

有意思的是,1000多年前吴越王钱缪修筑海塘、怒射钱塘潮的故事与这个海塘的发现紧密相关。

相传吴越王钱缪治理杭州时,因潮水冲击的缘故,当时钱塘江两岸堤坝非常难修,往往这边修好,那边塌了,于是钱缪和手下的万名士兵搭箭射潮,海塘才能安然修建。这个传说渐渐沉淀成了杭州人的记忆,前些年,杭州钱塘江南岸专门竖起韩美林大师创作的“钱王射潮”雕像。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郎旭峰介绍,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并保存的最早海塘实物,对研究唐五代土木工程技术和海塘修筑技术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作为历史地理坐标对研究杭州古代城市发展史也有着重要意义。

这次发现的捍海塘遗址,在上城区江城路以东原江城文化宫,距离临安城东城墙遗址东侧约80米。谁会想到,熙熙攘攘的街头,会藏着千年前的古海塘呢?

郎旭峰说:“钱王射潮说的就是那个年代,但这背后还有很多故事无人知晓。”

究竟有哪些故事?记者为您一一道来。

故事一:钱王射潮的真相是什么?

钱王射潮似乎是某种传说,但传说往往有史迹可寻。

据史料记载,由于传统的版筑土塘无法抵挡钱塘江大潮的冲击,这让钱缪大费脑筋,他说:“溯自唐贞观以前,居民修筑,不费官帑,塘堤不固,易于崩坍……自秦往山东南18堡、数千万亩田地,悉成江面。民不堪命,群诉于臣(钱镠自称)”。

怎么才能修好海塘,保境安民?钱缪写诗《筑塘》,表露心中的志向,“天分浙水应东溟,日夜波涛不暂停。千尺巨堤冲欲裂,万人力御势须平。吴都地窄兵师广,罗刹名高海众狞。为报龙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作钱城。”

有关专家介绍,后梁开平四年(910),在大筑海塘前,钱缪举行了祭潮神的仪式。说也奇怪,当时奔涌而来的钱塘潮水往萧山方向去了。其实,潮水常常在一段时间内南北摆动,这次往南摆动,也给了钱缪军民筑潮难得的时机。

史载,钱镠通过“造竹络,积巨石,植以大木”的兴建捍海塘,确保了五代杭州城墙的扩建,奠定了杭州在五代乃至南宋临安城时期的城市格局。

故事二:海塘遗址里有《梦溪笔谈》中的滉柱么?

据介绍,整个海塘的发掘揭露面积约450平方米,发掘深度约7米。发掘现场竖有数十根粗壮的木头,直径约50厘米,这是沈括当年写的滉柱么?

《梦溪笔谈•钱塘江堤》中称,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音huàng)柱。宝元、康定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

《梦溪笔谈》提到,滉柱是钱缪派人竖立在堤岸外的深水木桩,可以减弱潮水对堤岸的冲击。但因滉柱很粗壮,是良材,被宋代人取出使用。也许,这个海塘遗址中发现的这些木头就是未取出的滉柱。

故事三:神秘“铁幢”哪里去了?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员表示,从遗址现场可以看出,这里曾从五代到北宋初年经过三次不同规模的修缮增筑。

这次发掘,令考古人员感觉遗憾的是,没有发现史书记载神秘的“铁幢”。据史料记载,钱镠修建海塘时,还建了若干个铁幢。南宋地方志《咸淳临安志》记载了一幅铁幢图,图中的铁幢已埋在土中,露出地面1米多高,地方官为保护这个铁幢,还专门修了亭子。但之后却神秘消失了。

对这些铁幢的作用,考古专家有不少推测,比如可能是镇压海潮用的,也有可能用来测量水位,或者加固海塘。用的到现在为止,杭州的考古工作者仍没发现过铁幢,不知道铁幢的形状和确切用途。铁幢却凭空消失了,也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遗址 海塘 吴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