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解释“达尔文的困惑”

    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前夕,一些科学家对记者表示,达尔文作为一位实事求是的学者,并不认为自己的理论完美无缺,恰恰相反,他也有很多困惑,而一百多年来的科学发展也在进一步完善、发展着进化论。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戎嘉余说,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重要论点是渐变论,即物种是通过微小的优势变异逐渐改进的,突变是很少的。他曾说过:“如果任何复杂器官不是从无数连续微小的突变而来,那么我的学说将要瓦解。如果自然选择需要借助突变进化过程才能说得通,那么我将弃之如粪土。如果任何进步加上神奇就是所谓神创论,那么自然进化论就分文不值。”

    但是,对于这一点理论,达尔文显得有点忧心忡忡。最令达尔文困惑的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根据古生物化石研究,大约6亿年前,地质学上寒武纪的开始阶段,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达尔文曾承认:“寒武纪大爆发现象仍未能解释,且确是可用来作为证据打击我的观点。”不过,他仍然坚信,寒武纪的动物一定是来自前寒武纪动物的祖先,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产生的,只是地质记录不完全。

    寒武纪大爆发的典型代表是被称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的我国云南澄江动物群。我国科学家通过对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寒武纪大爆发”的整体轮廓,证实几乎所有的动物祖先都曾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一发现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生物的进化并非总是渐进的,而是渐进与跃进并存的过程。

    “使达尔文不寒而栗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眼睛,它是怎么演变而来的。”戎嘉余说。事实上,确实有不少反进化论者借眼睛大做文章。此外,对于羽毛的产生和演变,达尔文也非常犯难。“还有一个达尔文深感困惑的,就是有很多生物他找不到中间类型。”达尔文的犯难,并不是他对自己的理论有所动摇,而是囿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化石资料,他找不到相关的直接证据。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钟扬说,达尔文在早期的《物种起源》版本里比较多地推崇自然选择。“根据他的理论,认为生物进化中有害的突变比较多,有利的突变很少,而经过长期的进化过程,有利的突变经过自然的选择终于占到了上风,把有害的突变去掉了。”

    而后来的科学研究发现,实际上还有一些既无益又无害的驱动力。上世纪60年代,日本科学家木村资生提出中性突变学说。他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在分子水平上,大多数进化演化和物种内的大多数变异,不是由自然选择引起的,而是通过那些对选择呈中性或近中性的突变等位基因的遗传漂变引起的。“从分子生物学的水平看,有害的突变和有利的突变都不是很多,多的是不好也不坏的中性突变。”

    钟扬还表示,早期的进化论者描绘出了一棵“进化树”,而如今的科学家已经发现,某些病毒的进化历史可能不是一种树状结构,而是一种网状结构。“我们宁愿相信进化树的存在,而病毒只是飞舞在进化树枝间的蝴蝶。”钟扬说。但不管怎么说,在病毒的进化历史领域,用“生物进化树”来开展研究存在许多缺陷。如何构建更为全面的进化网络,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


来源: 新华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达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