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望远镜发展托起中国天文学未来


 
莫让人才匮乏成瓶颈
 
望远镜的发展无疑带给了中国天文学新的希望,对于中国天文学的未来发展,许多人都充满期待。苏定强认为:“现代天文望远镜的发展是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又一次重要机遇,它将给我国科学家提供一个做世界一流工作的平台。”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天文学发展的道路仍不平坦,如果要问目前制约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关键因素究竟在哪里,几个采访对象不约而同给出的答案是:人才。
 
崔向群认为,天文学发展所涉及的人才可以分为3类:天文理论研究人才、搞天文观测的实测人才和进行天文仪器研制的工程技术人才。其中,随着LAMOST等一系列望远镜项目的建设、建成,大批的天文仪器研制的工程技术人才逐渐成长起来,然而与之伴随的是,搞天文观测的实测人才短缺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
 
这一点赵永恒颇有感触。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专家组核定认为,要保证LAMOST的正常运转至少需要62名人员,其中,懂实测的人员应占到20%左右。
 
赵永恒说,所谓“懂实测”就是既要对天文实测非常熟悉,也要对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仪器的标定、改正、观测条件十分熟悉。而截至目前,LAMOST项目的研究人员虽已有40余人,根据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专家组核定的比例,实测人员应有10名左右,但目前实际他们只有六七名。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它必将成为中国天文学未来发展的重要瓶颈。”崔向群说。
 
陈建生也一直关注着天文人才的建设问题。他认为:“我国天文人才在质和量方面都远不能满足中国天文事业发展的需要,仅美国Sloan巡天这样一个项目投入的人才就几乎相当于我国全部的天文人才,而Sloan巡天仅是美国众多项目中一个规模及投资都不大的项目。”
 
陈建生进一步指出,天文人才不够,其实就是天文教育发展不够。他同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我国只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4个大学真正有天文系。以北京大学为例,其天文系每年招收本科生3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10人左右,而天文系的教师只有9名。其本科生目前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天文的队伍实在太小。”陈建生说。我国天文队伍分布也不合理,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各天文台,“合理的布局应当是:科学院天文研究机构以建设、发展和运转国家级大型观测设备为主,天文课题研究应当散布在各个大学,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不过,陈建生认为,无论是开展望远镜项目的国际合作,还是我国自主地进行望远镜研制,都将推动我国天文人才队伍的建设。
 
赵永恒介绍,LAMOST建完以后的紧迫任务是建立运行队伍。目前,他们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解决LAMOST的人才不足问题:一是从国内培养的天文人才中选拔;其次就是从国外引进相关人才。国家天文台已准备设立一个以LAMOST冠名的博士后工作站,吸引国际上有相关经验、在博士期间做过天文观测的人来LAMOST做博士后。


作者:张巧玲
来源:科学时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