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望远镜发展托起中国天文学未来

400年前,伽利略首次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这给天文学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代天文学由此开始,也因为如此,2007年12月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将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在国际天文年中,一系列与望远镜相关的天文年活动在各地开展,将世人的目光都吸引到望远镜的发展上。回顾2009年我国天文学的发展,望远镜的建设也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部分。
 
2009年6月4日,我国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项目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国家竣工验收。这是目前国际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在2009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国目前口径最大的1米/1.2米施密特型近地天体望远镜于12月26日也通过验收鉴定。据悉,该望远镜主要用于搜寻靠近地球的近地天体,它填补了我国小行星监测网的空白,因此被称为护卫地球安全的“千里眼”。
 
此外,我国关于望远镜的各种国际合作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作为天文学发展的基本手段,望远镜的新一轮发展是否将给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让中国天文学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接力棒传给天文观测学家
 
回顾2009年中国天文学界最令人关注的事件,应该非LAMOST莫属。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生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LAMOST是中国望远镜制造史上的里程碑。”
 
主动光学发明人、国际著名天文光学专家Ray Wilson在评价LAMOST时也认为:“LAMOST包括了最先进的现代望远镜技术的每一个方面。”
 
据悉,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我国研制了一批天文观测设备,为我国的天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条件,这些观测设备至今仍是我国天文观测的主力。1989年,我国研制成功2.16米光学望远镜,曾被誉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使我国的天文光谱观测研究走出了银河系,由光度测量发展到光谱观测,一大批天文仪器专家和天体物理学家从中得以成长。
 
遗憾的是,我国的望远镜建造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我国2.16米光学望远镜研制成功仅4年后,美国就成功研制了10米望远镜。
 
中国望远镜需要有新的发展。就在2.16米光学望远镜研制成功后,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在考虑中国望远镜下一步发展时,瞄准中国应当发展20世纪50年来被世界天文学家都推崇的大视场兼大口径天文望远镜。
 
“这种特殊的望远镜,能带动中国望远镜技术和主动光学技术实现飞跃式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定强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介绍。
 
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2009年6月4日LAMOST终于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竣工验收,一时举世瞩目。
 
苏定强认为,LAMOST的研制规模和技术难度与目前国际上最大的8~10米级光学望远镜相当,主要关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研制极大口径望远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事实上,LAMOST正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其焦面上设置4000根光纤,已超过美国。在科学上突破了天体光谱观测的瓶颈,实现了大规模光谱观测的开拓,成为最有威力的光谱巡天望远镜,为大视场、大样本天文学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不过在当前,天文学家更为关注的是,中国天文学家究竟能否利用LAMOST作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
 
“因为接力棒已由天文望远镜专家传到了天文观测学家手中。”LAMOST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说。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LAMOST项目总经理赵永恒介绍,LAMOST建成后已进入试观测阶段。至今,每个观测夜能获得1万多条光谱。预计从2011年开始,LAMOST将进行第一轮大规模巡天,大约将持续5到6年时间。
 
苏定强认为:“今后,中国天文观测人员和理论研究人员可利用LAMOST获取的第一手观测资料,作出众多重要的天体物理观测成果。”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天文学 望远镜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