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遇到的难题

  中国角色

  在参加ITER计划之前,中国国内有过激烈争论。据知情人士透露,当时有40位院士联名反对中国参与这一计划。赞成方与反对方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三个:一是ITER到底有没有希望,二是ITER到底做什么,三是工程上怎么办。“这些争论其实都很正常,问题在于争论都有非科学的背景。如果不是最高领导表态,还要继续争下去。”

  中国最终决定参与ITER计划后,当时的项目首席科学家霍裕平表示,ITER计划旨在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这是中国参加该计划最主要的考虑。其次,这也有助于中国积累知识和培养队伍,成为首先实现热核聚变的国家之一,并在将来有能力自行设计建造下一代热核聚变示范堆。

  他说,尽管有人担心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有一定差距,但此后的实践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完成所分配的工作任务。

  这是中国首次作为正式成员国参加国际大型科学合作计划。此前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一直将中国排除在外,而中国参与的欧盟伽利略导航计划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名不副实。知情人士对本刊记者说,“当时就是拿些钱拿些结果,并未进入技术圈子。”

  2007年8月,中国正式以全权平等伙伴身份加入ITER计划。次年10月,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在北京成立。

  杨长春告诉本刊记者,中国参加ITER计划,比参加伽利略计划实惠得多,毕竟准备得比较充分。其中,位于合肥的EAST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克马克装置,温度可以达到千万度的级别,等离子体可以维持1000秒的约束时间,比ITER的设计时间还要长。

  ITER计划的国内配套研究也于2008年正式启动,到现在已经有32个研究项目立项,涉及聚变堆的概念设计、聚变材料、混合堆设计等。

  截至今年5月,中方与ITER组织签订了五个采购安排协议。承担ITER中国项目预研任务的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李建刚告诉本刊记者:“我们比较拿手的是超导部分,设计、性能和配置。当然我们不拿手的东西比拿手的更多。”

  根据国际谈判结果,中方在建造阶段的出资额中,近80%属于实物投入,即在国内研制加工制造部件。另有20%左右则属于现金投入。由于成本大幅度增加,招标总额上升到约50亿元人民币,现金部分则维持在10亿元人民币左右。李建刚透露,目前还在对采购项目做预研工作,今后全国各地企业均可以来参加招标。

  杨长春说,这些采购涉及ITER装置几乎所有关键系统,通过采购包任务的实施,将为中国未来自主设计、建造示范堆乃至商用堆奠定坚实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制造技术基础。

  目前,核聚变距离商业化利用,依然非常遥远。林尊琪说, 一般认为聚变能利用至少要30年到50年,到底通过磁约束和惯性约束的哪条路线,现在“都说不上,都非常不容易。”

  李建刚表示,化石能源早晚要花完,可再生能源大概只能解决20%,“必须要找出办法出来,聚变是前景比较好的办法,目前人类还没想出其他更好的办法。对人类文明历史来说,50年、100年都是很短的时间。”


《新世纪》周刊 记者 于达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