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旗发现中国唯一四趾食肉类恐龙足迹

鄂托克旗发现中国唯一四趾食肉类恐龙足迹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阿尔巴斯苏木自然保护区的8号点发现了新恐龙种类足迹化石。11月19日,来自美国、日本和中国的5位专家到鄂托克旗实地考察后表示,这是中国截至目前首次发现的唯一一个四趾食肉类恐龙足迹,这次的发现,为世界恐龙的研究再次增添了一个宝贵的物种。

11月20日早晨,在鄂托克旗恐龙遗址化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谦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发现新恐龙种类足迹的8号自然保护区。在路上,刘谦向记者介绍,恐龙最早出现在约两亿五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最终灭绝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

对于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是一个迷,虽然世界各国众说纷纭,但至今还未能找出一个标准答案。恐龙的种类主要分鸟臀类和蜥臀类两大类,这两大类之下还分很多目、亚目、科、种。以时间分又分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以吃食来分,分为食草性,肉食性和杂食性三种。

据悉,鄂托克旗的恐龙足迹化石位于阿尔巴斯苏木陶利嘎查哈达图一带,面积约数十余平方公里,早白垩纪的恐龙足迹化石达数千个,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恐龙足迹发现区之一。这些印迹,大多为连续行走的足迹和恐龙尾迹的印痕。足印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多为三趾型,也有四趾型,长度可从最小的二、三厘米排列到最大的六十厘米以上,足印间距最大跨度一般在一米左右,从大多数粗大的三趾型印迹判断,足印是鸟脚类恐龙所造成的。

新种类足迹疑似四趾肉食类恐龙

同一地区,发现如此多的恐龙印迹,在我国实属罕见;连续行走12个兽脚龙类足迹,是目前在中国发现最多的。刘局长带着自豪的表情说:“在咱们要去参观的8号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是新种类的恐龙足迹。为什么说这是新种类的恐龙足迹呢?因为常见的四趾类恐龙如雷龙、梁龙等都是食草类恐龙,而食肉类恐龙都是三趾,这次四趾食肉类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对恐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到达8号自然保护区后,记者见到一片凹地上有密密麻麻的大小不均、形状各异的恐龙足迹化石。鄂托克旗恐龙遗址化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主任、鄂尔多斯研究恐龙的专家张笠夫向记者介绍,专家们在考察中一共发现了87枚恐龙足迹化石。通过研究,其中有20枚是四趾型食肉类恐龙留下的,足迹长约48厘米,宽约35厘米,保存清晰;40多枚是植食性恐龙留下的半月形足迹,横竖交错,大小不一;还有一些属于三趾型恐龙的足迹。这些恐龙生活于距今约1.3亿年的白垩纪早期。

从足迹化石的形态判断,四趾型食肉类恐龙可能是成年,仅有1只,形体稍小于霸王龙;而留下足迹的植食性恐龙可能有4只,1只成年,3只幼年,它们究竟属于哪种恐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张笠夫说:“由于这边的风沙很大,足迹化石有被风化的危险,所以工作人员在发现足迹后立刻在化石表面涂了几遍专用胶。”

张笠夫边用白色粉笔在足迹化石周围勾画轮廓边向记者介绍,在日本和美国专家来勘察以后发现了这只恐龙的活动轨迹,从足迹深度和排列方式看,四趾型食肉类恐龙的足迹较深,步长比较一致,说明它当时正在平稳奔跑,追赶猎物;而植食性恐龙的足迹比较杂乱,还有叠加,所以它们很可能受到食肉类恐龙的攻击和惊吓,仓皇而逃。

研究恐龙足迹,可勘察当时地理环境及气候

白垩纪时期的鄂尔多斯地区属于平原地形,而且有河流和湖泊,为恐龙的生存与活动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张笠夫介绍,保护区内化石种类多,数量大,分布面积广泛。仅在一处长约30公里的白垩纪早期灰色砂岩石上,就显露出近万个恐龙足迹化石,包括龙鸟类、植食性和食肉类恐龙的足迹化石。

恐龙足迹化石是十分珍贵的,专家分析,在查布地区发现如此之多的恐龙足迹以及鸟类足迹化石,还有一些其他生物的化石,说明在白垩纪时代这里曾经是恐龙常常出没的地方。生态环境对恐龙的生存繁衍有利,湖泊、沼泽的地层以及河岸的泥沙粗细均匀、软硬适中,是恐龙足迹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十分重要的条件。该地区的恐龙足迹化石种类丰富、保存状态好,有长期保存和研究的价值,这次考察仅仅是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

恐龙足迹的研究对于恢复该地区的古生态环境有很大价值,例如足迹可以判别河岸的方向、水流的深浅、地层的沉积、岩石的形成等。另外,恐龙足迹的研究也是对恐龙化石研究的补充,通过足迹,可以判定恐龙运动的速度方向、生活习性,而这些无法从研究恐龙化石本身得出结论。

当地的一位老牧民说,20世纪30年代,鄂托克旗查布苏木的西北边发现了一处印有两个脚印的石头,当时并不明白这是何物,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裸露出的足迹达数千处之多。直到1985年有关专家考察之后才确定这些脚印是恐龙足迹。由于它们的的珍稀、自然风化的危险以及盗宝者的窥视,保护这些化石资源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北方周末报 贾轶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 中国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