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最权威的恐龙研究机构

徐星(左)、周忠和(中)、王原(右)

3月11日,日本遭遇九级强震,13日有媒体称“万人小城基本消失”,面对自然的力量,人类如同大象脚下的那只蚂蚁,琢磨不透形势,也毫无能力去琢磨。但我们从未放弃过对自然的追逐和探索:一些研究者前瞻性地探寻地球在内的星系运行规律,探寻各个自然力的爆发点;而另外一些科学家则致力于追寻曾经“失落的世界”。他们常年工作在野外,对找寻各种与过去相关的痕迹乐此不疲,控制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的庞然大物——恐龙,被他们视为研究的珍宝。

为了更深地了解这个群体,我们有幸采访到中国最权威的恐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三位专家:周忠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动物馆馆长)、徐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恐龙研究专家)。

(一)研究所在揭示恐龙和鸟类关系中,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记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作为国内最权威的恐龙研究机构,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请介绍一下研究所的基本情况。

周忠和:我们所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29年的 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还是很有历史的。1951年5月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正式成立,6月在山东莱阳开始进行恐龙化石的发掘。1981年,我们就去到了日本举办“中国恐龙展”,当时还是很轰动的。80年代和加拿大开启了“中-加恐龙考察计划”,1999年的时候我们的《恐龙》杂志创刊。整体来说,恐龙化石的发掘和相关研究在我们所还是很具代表性的研究方向,也被我们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所以也取得了一些小成绩。

记者:在国际上,研究所都发表过哪些重要的科研成果?

周忠和:得益于我国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我们在研究方面有较多的素材,所以也有了一些成果。2009年,徐星发表了关于“赫氏近鸟龙”的研究,赫氏近鸟龙被认定为“在中国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带羽毛恐龙”。2010年,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题为《黑色素体化石及白垩纪恐龙与鸟类的颜色》的论文。这是我们关于“中国热河生物群”的鸟类和带毛恐龙中发现的两种黑色素体研究。该研究成果首次验证了一些恐龙的纤维状“毛”状结构与鸟类羽毛的同源性,也首次为复原带毛恐龙身体颜色提供了科学根据,同时也首次为热河生物群的鸟类羽毛颜色复原提供了证据。同年4月,《自然》杂志又发表了我们关于我国辽西恐龙化石上保存的多种羽毛形态的研究成果,这个研究表明羽毛在演化早期发育阶段更具灵活性、发育机制更具多样性,首次揭示了早期羽毛的发育现象,并提出完全依据现代羽毛发育资料建立的羽毛演化模型需要修订的新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