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国的科学大片

不可忽视的追赶契机和制高点 《石油梦想》等影片的精彩预告

看好我国科学大片的前景并不是盲目乐观,恰如日出东方前常会彩霞满天那样,在2010上海世博会上,我国好些展馆推出的一批近10分钟的特种电影短片就作出了精彩预告。

石油馆的《石油梦想》、汽车馆的《直通2030》、船舶馆的《启航·追梦》等影片吸引了数量极为庞大的参观者,而且由于口口相传,愈到后来吸引力愈大,甚至超过了有着超一流电影放映系统的外国热门场馆。人们为了能进入石油馆一饱眼福,竟能排队等上十几个小时。影片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创作者已经谙熟了特种电影的某些创作秘诀。

与普通电影可以从容展开不同,特种电影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奇特的情感体验,这并不是光靠3D、4D、超大屏幕等技术手段就能达到的,更是要靠特殊精妙的构思,靠科学与艺术的上佳结合。拿《石油梦想》来说,这是一部浓缩版的关于石油“前世今生”的故事,它带领观众在10分钟的时间里穿越数亿年的时空长河,在一个个组接巧妙、神奇刺激的片断中,充分领略石油的发现之旅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贡献。如在“假如石油突然消失”的段落里,睿智而幽默地想象了人类失去石油的种种无法接受的境遇。石油如同现代社会血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其前景的思考也随即油然而生。观影效果正如该馆负责人所期望的:“观众看完要有收获。从感觉到感受,再到感悟,最后感叹。”

从科学向人文的扩展及展示“大”科学

这批为世博会所赶制的电影佳作,称得上是我国在特种电影领域的一次突进,虽然都是短片,但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尽快赶上世界科学大片创作的先进水平。这也应是又一种“世博后”效应吧!不过,要想取得整体性的超越发展,就必须充分注意当今科学大片的新趋势、新特点。在相继上映的《阿尔卑斯山——自然的巨人》、《热带雨林》、《地球,我的家园》、《阿拉伯》、《海洋》等全球新近上映的科学大片,凸显了近年来这类电影从科学向人文的扩展态势,或者说把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又推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些影片从宇宙、地球、生命、文明等多维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人类对科学、自然及自身的探索,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深层思考。科学大片愈来愈呈现出一种大科学的壮观和深邃!

科学题材因有了人文的介入而更具思想性、感染力和美学效应。但同时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今年年初热映的球幕影片《极限飞跃》,除了对极限跳伞这项高观赏性、高难度运动作了全景介绍外,更在叙事方式、情感营造上匠心独运,该片让观众们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只有少数人才能体验到的极限运动之惊险绝美,进而窥探到该项运动中人的心理生理变化,同时还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所画的降落伞、飞翼等草图做了绝妙结合——他的飞行梦想竟在500多年后由极限冒险者的无畏尝试得以实现。时速高达200公里的空中穿行、挪威峡湾的危崖胜景等与激发人们“挑战自我”的呼唤、恰到好处的音乐音响交织一起、引人入胜。这次雅克·贝汉来沪带来的《海洋》值得我们尤为关注,他把自己的这部纪录片定义为“野性的歌剧”,而人们又将他这部片子誉为“用摄影机书写的自然史诗”。该片将自然摄影、音乐音响等的精彩都推向了极致。在多名最优秀科学家的参与下,这里面有等待数月半载才捕捉到的海洋奇观(包括从未见过的海洋生物),有“人类对海洋的残酷影响”的真切展示,还有堪称一绝的好些动物目光的精湛映现——如海洋动物面对彼岸运载火箭拖带烈焰升腾的惶恐眼神,这些连同解说词的精到深刻汇聚成磅礴的感染能量。同在美国、日本请来的配音演员都是大牌一样,我们中国这次由姜文担当配音。而到9月,院线公映结束后,该片还将登陆百视通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平台。影片《海洋》正非同寻常地搅动着人们的“心海”,而它又会有力地影响到真正海洋的未来。

愈益升温的亮点和创作制高点

前沿性、先锋性是科学大片创作中愈益升温的热点,也是尤为迷人之处。特种电影是现代科技和电影艺术的崭新结晶,创作者往往也成了其中的弄潮儿、冲浪者,他们怀有强烈的创新渴望,在题材的捕捉、创作手法、内涵提炼诸方面尽显其能。球幕电影《狂暴的宇宙》借助于各式先进天文望远镜所摄的珍贵影像,难得一见地揭示了多种星体、星团的演变,用第一手资料和旁白慑人心魄地指出:天穹上巨大星团的冲撞、吞噬的混乱是最为壮美的。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美是和谐”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小分子遨游太空》则让观众搭乘分子号飞船升空,出人意料地进入到雪花、硬币、口香糖和人类细胞的探险之中,使娱乐性和科学性一起溢漫巨幕……这些影片可能制作有缺陷、观点有偏颇,但却能让观众充分感受到最强烈的震撼——“星体在碰撞中消亡,生命在碰撞中诞生,思维在碰撞中常新。”

与此相联系,一个重要课题不容我们忽视:要特别关注我国拍这类特种电影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要有这方面团队建设的观念。为世博会拍片是仓促上阵,虽然士气高涨,但毕竟专业人才捉襟见肘,好些优秀影片的创作离不开外国专业团队的加盟。虽然从硬件上我们全方位地接触了不少堪称世界一流的特种电影设备,如地乘4D展览观影系统、把观众完全包裹在影像之中的“魔盒”等等,但能从内容到形式都驾驭自如的“国产”编导现在就难以寻觅了。外国已有专门的特种电影研究所,我们对加速发展自己在科学大片方面的原创力量要有一种战略上的重视。我国之所以能在超级计算机研制上后来居上——“天河一号”成了世界第一,主要得益于两条:全新的技术路线和出色的人才团队,这同样也是力拓我国科学大片创作新路的制高点。

《土星之谜》引发的思考

前不久,笔者随上海市科协代表团赴台湾进行科学文化交流,有幸到太极科技影音公司访问并了解了《土星之谜》的拍摄内情。这是一家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却能创作生产难度和投资都很大的特种影片,并且在国际上获奖,颇有“蛇吞象”的魄力和“巧使杠杆”的内功。他们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有三点启发:

一是努力推动民营公司在这方面的力量投入。中央曾专门出文提倡民间资本力量积极加入影视剧的创作生产。像华谊兄弟影业近些年的运作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唐山大地震》中8分钟的3D巨幕效果也令人称道,但华谊似乎在这方面可带头迈出更大的步伐。以同样也是兄弟创业的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公司为例,他们长期热衷于在“新兴的生意上押宝”,出品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彩色有声电影;对科技进展的反应非常敏锐,拍出了《黑客帝国》以及不久前在我国很走红的《盗梦空间》;3D巨幕影片《深海猎奇》、《海底世界》、《哈勃望远镜》也都出自他们公司。我国的民营企业家近年来曾出资参与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奇迹工程,现在我们应该让他们更多的知晓,现在是投资我国科学文化影视项目的大好时机;

二是要努力借鉴台湾太极公司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的成功经验,以使科学大片取得更好的“出生证”。这些年来,中国大陆的经济建设和高新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发射卫星已逾百颗,神舟飞船接连升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突破了5000米海深;大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也名列世界前茅,以后该机将允许各行业登录使用……这些都为我们拍摄科学大片提供了不少可资利用的合作条件;

三是需要有整合的力量。我国大陆的民间资本投入影视文化还不繁荣,就是进入了也不太容易与航天等重要部门进行合作。笔者特别看好科委和科协的力量,进入21世纪后,上海市科委与东方电视台、上海科普作协合作,发起组织了全国“百集科幻动画片剧本征集活动”,该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可惜当时评出优秀剧本后未能投拍,这其中有资金等多方面原因。但这条路是应该继续走下去的。几年过后,现在回过头来看就更清楚了。

相信在新时代条件下汲取国外以及海峡两岸的好做法,这条路是可以开拓出宽广大道的。这里要特别提一下的是科教新片《中国大鲵》,它是珍稀动物系列的首片,不仅成功实现了科学影片制作方式的新合作——由上海科技馆、上视纪实频道联合出品、上海市科委和上海科学发展基金会资助;还成功回答了怎样既学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手法,又富有中国特色等新课题。我们现今在屏幕上能强烈感受到该片编导迎难而上的创新开拓精神,不仅用高清电视、显微摄影等先进技术手段展现了令世人难得一见的珍稀动物娃娃鱼的生活状况,还用解字、动画等手段巧妙融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如阴阳和谐、太极思想,使得影片立意很高,富有内涵。在最近举行的该系列后续片《扬子鳄》的审片会上,上海市科委科普处领导表示,我们以后不会重复对这类形式科教片的投资扶持,而将要对我国自己的科学大片进行大力扶持。这将是富有战略眼光、会产生示范带动效应的举措。

我们热切盼望着在我国科学大片的摄制上不断有新的合作机制以及新影视机构的涌现,与专业的科影厂“分进合击”。实际上,我国最早的科学电影就诞生在商务印书馆、南京金陵大学、上海大夏大学等非专业机构。韩正市长在新一届市长咨询会上提出要“推动文化与科技、与资本、与产业的紧密结合。”这是非常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像法国《海洋》庞大的资金需求就得到了诸多公共和私人合作伙伴的支持,其中有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基金会等等。在这样的合作空间中和新的时代条件下,科学精神完全可以绽放异彩!

(作者:SMG传媒集团重大创作办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和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科技传播学会理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