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熊猫栖息地支离破碎威胁种群数量

与大熊猫一样,金丝猴野生中国特有种,秦岭是金丝猴生活的最北限,主要是川金丝猴。在佛坪自然保护区里,一只红颈蓝面、全身披着细密柔软的金色长毛的川金丝猴靠在树枝间休息

党高弟自1990年代开始研究秦岭的各种植物,他认为大熊猫的保护首先是栖息地植被的连贯,这样才能保证它们充足的食物来源

保护区工作人员手里的捕兽夹和铁丝曾多次误伤野生大熊猫

张金红和王三泉夫妇生活在秦岭腹地的周至自然保护区。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熊猫栖息地的社区居民的意愿决定了熊猫未来的命运

近30年来,我们保护熊猫的努力是成功的。在保护熊猫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而保护熊猫的过程,则是中国现代自然保护的历史。

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了第一批自然保护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保护熊猫而设立的,我们熟悉的卧龙和王朗就是这第一批里的熊猫保护区。1980年,中国首次开展了针对熊猫保护的国际合作研究,从此,中国的熊猫保护乃至自然保护成为世界自然保护舞台上的一个活跃分子,中国的自然保护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有效的保护一定要依据扎实的科学,否则,良好的心愿不一定能导致良好的结果。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抢救熊猫”的高潮中,有30多只不到一岁的熊猫幼仔被认为遭到母熊猫“遗弃”,从山里“抢救”到饲养中心、动物园。但由于人们当时对如何照顾和饲养这些仍在哺乳期的熊猫幼仔没有经验,大多数幼仔未到成年就不幸夭折了。这对熊猫这个只有一千多个个体的物种无疑是一个损失。在我们对秦岭熊猫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后,发现母熊猫在取食竹子时,把幼仔留在树上或一个安全的地方,从几小时到几十小时不等,是一个常见的行为。看到熊猫幼仔独居一处并不意味着幼仔被遗弃,这时最好的做法是不要干扰幼仔。这个发现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当时的林业部特地发文,要求禁止随意“抢救”熊猫幼仔。

然而仅有科学是不够的。进入1990年代后,由于木材市场的开放,原本严格按照国家森工采伐规程作业的陕西长青林业局也和诸多森工企业一样,开始最大限度地砍伐木材,换取利润。而这里是秦岭最集中的熊猫栖息地之一, 1994年,我的老师潘文石教授带领学生们向国家领导人发出了请求,要求停止对长青地区的采伐,使这里的几十只熊猫有继续生存的机会。几个星期后,朱镕基总理批示了。很快,长青的采伐停止了。几年之后,整个熊猫栖息地的森工采伐在天保工程中停止,熊猫栖息地最大的威胁消除了,长青成了今天的国家级保护区。

保护是有代价的。天保工程是国家和政府在保护上的决心和力度的最好体现:国家拿出了几千亿人民币的资金来补贴森工局,保证了天然林的停伐。同时,熊猫保护区也是全国所有的保护区中国家投资力度最大的,因此这些保护区在能力和成效上都代表了我国现有保护区的最高水平。

然而只有保护区还不够。一个一个的保护区没有连接成片,在保护区之间有老百姓居住,生产和生活。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熊猫栖息地的老百姓的意愿决定了熊猫未来的命运。保护不仅仅是科学家的愿望和决策者的高瞻远瞩,也需要当地老百姓的参与,而参与的基础是让他们得到好处。

如何让当地百姓从保护中受益?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是我和同伴们这些年所做努力的主要方向。1996年我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工作时开始开展的“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是第一个尝试。当时在王朗保护区和周边白马藏族社区开展生态旅游,通过大家的努力,培养保护区与社区的能力,吸引热爱自然,热衷体验的少量高端游客,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几年下来,社区和保护区都有所受益。近年来我们着力推动“生态有偿服务”,也就是让老百姓成为保护的主体,提供“生态服务”。干净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森林中的“碳汇”,美好的景色……让这些生态服务的受益者进行偿付来“购买”这些产品。在大凉山和四川西部的大熊猫栖息地,“碳汇”的收入已经为连接隔离的熊猫栖息地做出了贡献;在四川平武,由下游居民的水费支持的水源保护基金已经开始帮助上游水源地的老百姓改善生计。所有这些无不证明,自然的价值开始得到真正的体现。

保护熊猫需要大家的合作, 是政府、科学家、保护区、社区以及国际社会和民间保护组织共同努力的结果;人们对熊猫的高度关注,促进了中国现代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保护的起步和全民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在与国际自然保护的交流和互动上,熊猫也担负着“形象大使”的职责。可以肯定地说,熊猫保护引领了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同样,像熊猫这样有魅力、能激发全世界人民呵护之情的“旗舰物种”,使得自然保护更容易获得多数人的接受和赞成。为此,全世界热爱自然的人们都应该对熊猫心存感激。

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高枕无忧,认为熊猫从此安全了。在偷猎和森林砍伐都得到相对控制的今天,熊猫又面临着新的挑战: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保护的进步。在财富越来越丰富的时候,什么是底线?我们看到,在人们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公路、铁路、水坝、矿山以及由于交通改善带来的络绎不绝的人流和物流在熊猫栖息地涌现。不受干扰的栖息地越来越少,除了个别地区以外,熊猫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在加剧。这也许是一场永远没有结果的竞赛,互相竞争的双方都是我们自己——人类。


华夏地理 撰文:吕植 摄影:马蒂亚斯 ·克拉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