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研究认为化石记录绝对准确无误

究竟是岩性影响化石记录,还是它们都受其他因素影响?

当心电图机在监测你的心脏时突然显示出一条平滑的直线,你一定会非常好奇究竟是自己心脏出了问题还是机器出了问题。古生物学家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地史时期的化石记录是否能正确反映古生态系统呢?它会不会受到我们化石分析仪器的影响呢?这个问题由来已久,甚至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就有一章专门阐述“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能够通过研究看见过去生物如何分异、地球如何演变、大事件如何发生,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情,但真正能被记录成化石的物种仅占总量的不到1%,因此,化石研究结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准确的这一问题令所有古生物学者担忧。不过,Shanan Peters教授和Bjarte Hannisdal教授的研究给出了令人长嘘一口气的结果,化石记录绝对准确无误。

1972年David Raup就曾提醒后来的研究者,要想阐明化石记录的趋势,一定要将岩石的埋藏偏好(preservation bias)考虑进去。比如某个沉积岩层由于后期遭受风华剥蚀而导致化石记录变少,但这却并不表示生态系统发生了任何实质性的变化。Raup的一席话使古生物学者在研究的同时开始注意埋藏条件的影响。

Peters和Hannisdal利用一种复杂的信息转换(information transfer)统计方法来重新衡量埋藏偏好。这种方法有两种作用,一是评估两种变量间(如温度和分异度)的依赖程度,而不受其他变量的影响;二是确定两种变量间的方向性(如是否是温度决定分异度)。它为研究者利用海洋生物分异度、海相沉积岩层、海平面变化、碳、氧、硫、锶同位素记录来探讨岩层与物种分异度之间的本质关系提供了渠道。

碳13能追溯碳循环中诸如湿地贮存、火山喷发等过程中碳的变化,氧18能反映碳酸盐岩中的温度气候变化,硫34记录了环境的氧化程度,锶87/锶86则能反映大陆风华和洋脊火山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化石记录的可信度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糟,沉积与物种分异度虽然受各种地质营力的共同影响,Raup说对了一半,不同岩性的埋藏偏好确实存在,但这是一个假象,它们实际受相应的海洋环境影响。碳、硫循环对气候影响极大,而它们与海平面变化相关,海平面变化则对化石分异度和海相沉积岩性共同施加影响(可能由于物种面积效应,species-area effect),后两者同为接受者。

Peters解释说,一些想要校正误差的方法恰好助长了埋藏偏好的表现。而信息转换方法却清晰地表明海平面变化的巨大影响,它解决了困扰古生物学家的长期问题。海平面变化是影响岩石中诸多记录,以及盘吉亚超大陆开合的重要事件。当然还有诸多不那么明显的能影响化石记录的事件仍不为人们所知。


(化石网/歆塬 编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