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物种的丰度与灭绝与否并无直接关系

辛辛那提拱区所产的腕足类化石(来自佐治亚大学)

科学家对于灭绝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就是属种数越多,就越容易撑过灭绝事件,但是来自佐治亚大学的研究者却有不同观点,他们通过研究发现这其间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关系。研究者分析了来自42个地点的超过46000个腕足化石标本,发现数量确实能帮助腕足动物在4.44亿年前的奥陶纪灭绝事件中生存下来,但是,在非灭绝事件期间,数量众多却不能起到这一效果。Steven Holland教授说,这样矛盾的结果显示,灭绝事件非常特殊,需要有一系列的因素来决定什么会发生,什么不会发生,想要在灭绝事件中预测各种生物的濒危性是一件极冒险的事情。

Holland和他的同伴Andrew Zaffos共同对来自辛辛那提拱区的化石进行了研究。辛辛那提拱区是一处范围包括印第安那东南部、肯塔基北部和俄亥俄西南部的地形区,它作为地球上化石最丰富的产地之一而闻名,这里产出了数量众多且保存完整的腕足动物化石,因此是理想的研究对象。研究者所研究的腕足动物涉及近30属,包括它们的丰度、是否在灭绝事件中生存以及它们的生存期限,研究者发现在灭绝事件发生时丰度与生存有关,但丰度与生存期限却无任何关系,甚至一些极为珍稀的属种在化石记录中却能延续极长的时间。

Zaffos说,研究结果对于保护这些化石记录也极具意义,最近诸多有关灭绝的研究都揭示出与现代环境和普遍观点不同的结论,直觉认识的不可靠性,更需要古生物学来解开地史之谜。在此之前,Holland还挑战了另一个极为普遍的进化观点——海平面上升通过提供更多的浅海栖居地而提高新物种的分异度。他对全球9个地区进行建模后发现,海平面上升与栖居地增加并无关系,不同海岸区应对海平面上升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Holland表示他的研究成果可能会令世人沮丧,因为在这个由人类活动引起栖居地丧失及全球变化的时期,许多科学家都在尝试预测哪些物种会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由此来采取保护措施,而灭绝规律的复杂性,却直接导致这一工作陷入了困境。


(化石网/歆塬 编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灭绝 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