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于玉:考古学家卢兆荫的养生智慧

比德于玉:考古学家卢兆荫的养生智慧

如果用“神采奕奕”、“精神矍铄”这些词汇来形容一位长寿老人,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然而,如果说这位老人还在从事紧张而忙碌的学术活动和编辑工作的话,那么就可能会有很多人不由地惊叹了。卢兆荫就是这样一位让人惊叹的长寿学者。

在忙碌中享受充实和满足感

记者见到卢老时,他手里正拿着刚刚收到的一份《考古》杂志的校样。“《考古》杂志出版之前,我都要认真通读一遍,看看是否存在学术问题,有时候也做一些校对和质检工作。”谈到自己的工作,卢老很是兴奋,他说,“我现在做的是‘初二连校’,一校和二校连起来做就叫‘初二连校’。我每个月都要完成这些任务,感觉时间很紧张。”看得出来,卢老很喜欢自己的工作,而且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据了解,卢老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室主任,退休之后返聘到所里继续从事编辑工作。他每周二都会来所里上班,其他时间就在家里审稿。对于现在的工作状态,他这样告诉记者:“虽然现在退休了,但总觉得自己很忙,有很多事情需要做。除了审稿、看校样,还得看很多相关的学术著作和杂志充实自己,这样才有审和校的资本,所以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卢老一边说,一边笑着摇摇头,显出一副既无奈又满足的神态。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体会最深的是,很多年轻学者说自己如何忙碌、压力如何大,但与这位年近86岁的老学者相比,恐怕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除了所里的编辑工作之外,卢老还积极参加其他一些学术活动,主要是关于玉器的展览和活动。就在前不久,他参加了杨建芳教授《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续集》新书发布会。采访期间,卢老还拿出发布会的照片,给记者介绍与会专家和现场活动。让记者更为惊讶的是,他几乎每年都要到外地出差,受邀参加一些学术活动。今年7月,卢老前往陕西神木县参观石峁遗址出土的玉器;9月,他又去上海参观“雅园玉道馆”展出的玉器。每次出差,他都觉得自己收获很多。

这种忙碌的工作状态驱散了作为老年人的那种寂寞感,让卢老感到了充实和满足,而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恰恰为他的健康长寿提供了精神支持。

平时的保养很关键

卢老的工作是充实而忙碌的,但这离不开健康的身体条件作为支撑。谈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卢老很自信地说:“我现在觉得自己的身体还可以,无论是学术活动,还是同乡会、校友会,我都会积极参加。”据了解,老伴去世之后,卢老一直由女儿照顾。在日常生活中,做菜是女儿的任务,而煮饭、烧开水和一些家务则由卢老负责。在他看来,平平淡淡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

卢老的身体基本健康,自然与他平时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他非常注重日常保养,饮食上定时定量,多清淡而少油腻,尤其偏爱时令水果。这与中医文化中的时令养生、节气养生思想不谋而合。此外,卢老还认为,很多疾病的发生,其实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如果在饮食起居上多加注意,再加上人体本身又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所以很多疾病就会不治而愈。据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得过胃溃疡,身体一直不好,后来发现多吃面食对胃部保养十分有利,就改吃面条、馒头,米饭就很少吃了,这样,他的胃病就逐渐痊愈了。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卢老的胃病已无大碍,但他仍然坚持原来的饮食习惯。他说:“平时的保养很关键,而且生活要有规律,否则身体就容易出问题。”正是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才使得他很少受到老年病的侵扰。

谈到健康长寿的秘诀,卢老笑着说:“这恐怕与我从事的考古工作也有很大关系。”1958年,卢老开始从事汉唐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先后发掘过唐长安城大明宫、兴庆宫和西市遗址,以及满城一号、二号汉墓。在当时,田野考古发掘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例如发掘满城汉墓时每天上山下山,在阴冷潮湿的山洞里作业,环境比较恶劣,体质差的人很难坚持下来。但卢老却认为,这恰恰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现在他的腿脚如此灵便,也是得益于此。卢老告诉记者,每次当他到达发掘的洞口时往往已是满头大汗,如果立刻进入洞中,就很容易感冒,从而影响工作进度,所以他都是等身上的汗稍干之后再进去工作,这样既不耽误工作,也不影响身体健康,可谓一举两得。

“考古所有很多长寿的学者,我想这都跟我们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工作有很大关系。”卢老对记者说,“在田野考古中,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体质增强,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健康长寿也就不足为奇了。”

君子比德于玉

中医讲求身心俱养,而卢老除了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之外,在养心方面也是颇具特色。因为,卢老的养心智慧与他从事的玉器和玉文化研究是分不开的。

人们常说:“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玉器对人体的保养可见一斑,但这种保养其实还表现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即人的德行修养。卢老告诉记者:“中国人自古就有佩戴玉器的习惯,所以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后来,儒家学派赋予玉器很多美德,最终归结为“五德”,即仁、义、智、勇、洁。”卢老认为,做人就应该富有仁爱之心,做到廉洁自律而不伤及他人,做到这些才称得上是君子。所谓“君子比德于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采访期间,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卢老做事认真、待人热情、心态平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觉得非常满足,不争名夺利,与同事相处得也很融洽。在单位之外也是如此,在每次同乡会、校友会上几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大家对他的印象是,卢老本人正如他所研究的玉器和玉文化一样温和润泽、清音远扬。

卢老认为,要想做到“比德于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看别人的优点,少注意别人的缺点,凡事不要太过计较,这样才会和谐,自己也觉得比较愉快。卢老就是这样一位心态平和的人。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有好几次被临时来访者打断思路,但他每次都很耐心地回答来访者的问题,心情也丝毫未受影响。玉德是玉文化的精髓,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从卢老的言谈举止当中,记者真切地体会到了这种精髓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维维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学家 卢兆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