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蟾蜍和蛙崇拜习俗渊源久远

查海遗址蛇衔蟾蜍陶罐局部

查海遗址蛇衔蟾蜍陶罐局部

姜寨遗址鱼蛙纹深腹彩陶盆

姜寨遗址鱼蛙纹深腹彩陶盆

土谷台墓地变型蛙纹

土谷台墓地变型蛙纹

土谷台墓地变型蛙纹

土谷台墓地变型蛙纹

土谷台墓地变型蛙纹

土谷台墓地变型蛙纹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中国文物信息网(李井岩):我国辽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先后出土了带有蟾蜍或蛙纹的陶器,证明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有了蟾蜍和蛙崇拜习俗。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它蕴含着原始先民的精神思想、生活情感和夙愿祈求,是原始先民宗教情感的表现,印证了我国蟾蜍和蛙崇拜习俗渊源久远,是研究原始文明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现将这些资料作一梳理。

查海遗址蛇衔蟾蜍陶罐

查海遗址位于辽河流域的辽宁阜新,属查海文化类型,距今约7600年。蛇衔蟾蜍陶罐一侧浮雕单体蟾蜍,写实手法塑成,蟾蜍大肚膨鼓、四肢张开似欲跳跃,采用压印窝点纹饰于蟾蜍身上,就像蟾蜍皮肤上的疙瘩,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另一侧浮雕蛇衔蟾蜍图案,显然是依据罐体缩小了二者造型,这一巧妙安排与整体造型更协调,突出了整体美感,蟾蜍四肢展开,做扑状,蛇衔蟾蜍右下肢,蛇尾下甩,蛇背鳞和两侧腹鳞为流行的压划短线纹。龙为大蛇,蛇即为小龙,蟾蜍、蛇衔蟾蜍陶罐虽残,但是罐身底部两侧的图案保存比较完整,这种饰有蟾蜍及蛇衔蟾蜍浮雕图案的陶器,目前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

大地湾遗址蛙纹陶壶

大地湾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甘肃秦安,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约6100年。蛙纹陶壶出土于遗址保存较完整的小型房址中,为单体写实蛙纹,彩绘形式,红陶黑彩,小喇叭型口,颈中部偏下饰一条凸旋纹,圆腹部一侧饰蛙形纹,躯体填充网格纹,腹部另一侧饰圆点弧形纹。蛙纹陶壶的写实蛙纹图案见于壶的腹部,头部涂黑,露出两处圆形小空白表示眼睛,身躯为圆形网格纹,两前肢由圆点弧线表示,腹部另一侧饰类似蛙腿的圆点弧形纹,造型生动活泼。

姜寨遗址鱼蛙纹深腹彩陶盆

姜寨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陕西临潼,第一期文化遗存属仰韶文化,距今约6100至5600年之间。鱼蛙纹深腹陶盆是用作瓮棺盖的盆类器,双体写实蛙纹,彩绘形式,平沿,直口,腹微鼓,平底,内壁彩绘对称有二只青蛙,四条鱼,均作游水状,生动逼真。蛙纹呈半月形头部,两个圆点表示眼睛,圆形身体,上饰点状纹,四足形态生动,黑点大小不一,很不规整,也可以看做是蟾蜍。

土谷台墓地蛙纹

土谷台墓地位于黄河上游甘肃兰州,属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类型,距今约4600至4000年,彩绘形式的红陶随葬品,属于变形蛙纹,主要有:

蛙纹红陶鸭形壶,儿童墓出土,器身扁宽,肩饰双隔线和单隔线的菱形网格纹及无头蛙纹和有头蛙纹各一个。

蛙纹红陶双腹耳壶,女性成年墓出土,侈口,广间,鼓腹,平底,黑红彩,肩饰四个有头蛙纹。

变形蛙纹彩陶无耳盆二件,早期一件,儿童墓出土,盆内饰二个变形蛙纹,头呈圆形,内填双隔线菱形网纹,口沿饰交错的锯齿纹。晚期一件,二次葬成年男性和四儿童葬具,盆内饰一个大头蛙纹,内填棋盘格纹,前腿前端有四个分爪,沿外有垂弧纹。土谷台墓地属于马家窑文化的蛙纹一般画成圆形,头与四肢较小,画法近于写实;而属于半山、马厂文化的蛙纹则将头画成圆形,躯体四肢画成一样的窄条形,有的还带有锯齿纹,分有头和无头之别,这种解肢分段的画法,更趋向图案化。

师赵村遗址蛙纹

师赵村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甘肃天水,第五期文化遗存属马家窑类型,距今约为5400至4700年。

蛙纹彩陶钵,为单体写实蛙纹,器表素面,器内绘彩一完整全蛙,蛙椭圆脸,大眼、扁嘴、圆腹、四肢弯曲。这件蛙纹钵是生活用具,写实蛙绘于陶钵内壁,用网格纹表示躯体,头部涂黑,呈椭圆形,以空白中的圆点表示双眼,躯体分为半圆,两足向前,两足向后,好像在水中游动,形象极为生动,这是迄今所知最完美的一件蛙纹彩陶钵,堪称彩陶艺术珍品,弥足珍贵。

陶塑青蛙,为残陶片标本,青蛙作匍匐状,系在泥质橙黄陶口沿外壁上雕塑而成。

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农业文化,文化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农耕自然经济,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活动必然也是围绕农耕经济展开的,是与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蟾蜍和蛙崇拜就是这种经济环境下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和最初的宗教思想萌芽。新石器时代产生的蟾蜍和蛙崇拜表明,辽河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都为中国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者单位:查海博物馆)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蟾蜍 新石器时代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