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普大讲坛”开讲进化论

海洋生物学家汪品先院士(右一)、古生物学家戎嘉余院士(左二)、分子生物学家钟扬教授三人首讲“上海科普大讲坛”。

    明天是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诞辰200周年纪念日。150年前,达尔文历时22年撰写的《物种起源》一书正式出版,书中阐述的进化论第一次把世间所有生物从上帝手中解放出来。
   
    由上海科技馆与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上海科普大讲坛”,昨天把第一讲留给了这位大师和他的伟大理论。
   
科学看待进化
   
    在中国,“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等来源于进化论的词语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现代分子生物学家通过计算发现,达尔文所说的自然选择,其实是一个小概率事件。重要的是,“它的确存在,而且意义非凡。”为达尔文进化论寻找证据,是众多现代科学家为之努力的事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钟扬教授道出了内心的烦恼:一些看似支持的例证,由于某些证据不足,反而“帮了倒忙”。渐渐地,进化论成了提醒他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的“指针”。“有时,碰到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我就会想,它一定有某种进化上的优势。”钟扬说,依照这一思路,科学家成功破解了地中海贫血症患者的“起源”——某次疟疾大爆发后活下来的幸存者。如今看来的身体缺陷,那时却帮助他们逃过一劫。
   
    150年来,进化论冲击波不止局限于生命科学领域,就连计算机科学也诞生了所谓的“进化算法”,其影响力甚至超出了科学本身。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戎嘉余院士对达尔文的贡献如是评价:“他既不是思想家,也不是哲学家,却毫不留情地将上帝从科学中驱逐出来,这样不可磨灭的强烈冲击必须要载入史册。”
   
平静面对生死
   
    自古,人类就怀有长生不老的愿望,从进化论的角度看来,这注定是一场奢望。面对听众的提问,戎嘉余列举了一串打击信心的数据:据估算,地球上海洋生物物种的平均寿命约为300万年,陆地上的脊椎动物则更短,只有100万年。放眼历史的长河,人类最终难逃灭亡的宿命。
   
    然而,以高等动物自居的人类没那么容易善罢甘休。钟扬告诉大家,科学家从一种名叫“线虫”的模式生物中发现了所谓的“长寿基因”,将其敲除,线虫的寿命可延长三倍。巧的是,人的身上也有这个基因。可惜,坏消息接踵而至:如果三天后才敲除“长寿基因”,那么线虫将丧失生育能力。“试问,我们究竟是要生活的寿命,还是生活的质量和意义呢?”答案也许早已在自然“安排”的进化中决定。
   
坦然接受质疑
   
    进化论的影响不止于人们的认同。相反,类似“美国要将进化论从中学课本中删除”的消息至今仍不绝于耳。讲坛上,演讲嘉宾们毫不回避这样的敏感话题。在列举了大量来自化石的进化证据之后,戎嘉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最后一张幻灯片留给了进化论的怀疑论者。他引用了2001年美国所进行的一次听众调查数据:超过50%的人相信上帝,有24%的人相信上帝与达尔文并存,只有百分之十几的人认为没有上帝。
   
    事实上,自进化论诞生的150年来,世界上从未停止过对达尔文的质疑,甚至“审判”。正如会场上,一位观众勇敢地发问:“由于某些证据的缺失,进化论是否会变成一种靠信仰而延续的宗教呢?”身为生命科学教授的钟扬,坦率地回答:“如果我的学生从未质疑过达尔文,那么我认为他不了解进化论。”
   
    有意思的是,对于进化论,国内外公众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国内,许多人会说,“因为我信了,所以我不知道”;而在国外,许多人正因为不信,才会去研究。“显然,后者更接近科学的态度。”面对全场听众,钟扬说:“你可以用哲学的方法思考,也可以质疑达尔文,但请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 
   

作者:任荃
来源:文汇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进化论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