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长相究竟是怎么回事?

  中科院7月29日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中科院古脊椎动物

  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对分布于秦岭以北、长江以南,以及秦岭和长江之间的古代居民的头面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秦岭和长江为我国南北方人群体质特征差异分水岭,也就是说,以秦岭长江为界,中国的南北方人群的长相上存在着相对明显的差异。

  南北人长相差别也有分水岭

  中科院的相关研究人员经过详细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长江以南的居民表现为宽的鼻部和较矮的上面部,秦岭以北的居民表现为较高的上面部和较高的眶部,而位于秦岭和长江之间的人群其体质特征比较复杂,有些特征倾向于北方类型、而有些特征倾向于南方类型。

  研究人员通过对新石器时代、现代34处考古遗址出土的309例人类遗骸的个体分布,并结合动物群、植物生态学、血液学、遗传学及语系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提出秦岭和长江为我国古代居民体质特征差异的分水岭,这种体质特征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长期适应环境因素造成的。这种差异向上可以追溯到距今60万年左右的周口店直立人和南京汤山直立人。

  长相不一样和啥有关?

  从大的格局看,古代亚洲北部分布的人种是蒙古人种,外貌上有浓密的直发、扁鼻,蒙古眼、黄皮肤,铲形门齿更是其遗传特征,北京周口店出土的猿人即此种类型。而在东南亚,古代居住的人,体貌特征为较深色的皮肤,有时带橄榄色,阔鼻、突鄂、厚唇等。这个人种,今天在东南亚的少数族群中还可以找到,如菲律宾、马来群岛等处。

  东北亚的蒙古人种与东南亚的人种互相扩散,在种群交叉的地区,形成了现代我国华南各民族与东南亚各民族所属的南方蒙古人种。考古的证据表明,这种混化,至少在中石器时代就开始了。

  上世纪的遗传学,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表明:中国的人种有两大群体。南北两大种群的栖居地大致以北纬30°的长江和一些山脉为自然分界。居住于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与北方汉族属于同一种群;居住于南方的少数民族与南方汉族地也同属于一个种群。

  形成这样的南北差异,最初是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而在后来人类的生息繁衍过程中,为了适应外部环境,人类的生理特征也开始发生变化,加之古代人类迁徙活动的并不频繁,使得南北差异越来越明显。

  肤色不同也与环境有关

  如果说中国的南北人群相貌特征在外在表现上并不明显的话,现如今生存在地球上的几大主要人种在体貌特征上的差别就显得极其显著了,而之所以形成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在体貌特征上的巨大差异,也是有着科学的原因的。

  白种人肤色较淡,鼻子较高,鼻骨较长,体毛较多。这主要是生活环境影响的结果:他们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等较高纬度地区,这些地区太阳辐射比较弱,所以皮肤中用来抵御紫外线的黑色素就比较少,因此他们皮肤和头发的颜色较浅;同时,他们生活的地区气温比较低,空气干冷,通过高高大大的鼻子里长长的鼻腔,就可以使空气在通过鼻腔时充分地温暖和湿润,对身体有保护作用,至于长而多的体毛,起到的是一种相当于天然毛衣的保温作用,不过如今这样的保温效果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黑种人的体貌特征当然是皮肤黑,另外还有嘴唇厚,体毛少等。黑种人不一定都来自非洲,大洋洲、印度南部以及斯里兰卡等低纬度地区都分布有黑种人。这些地区靠近赤道,有的甚至就在赤道上,太阳辐射非常强烈,于是他们皮肤中起保护作用的黑色素就特别多;天气热,出汗多,“御寒”用的体毛自然就较少了。另外,人们可以发现黑种人的头发大多有着羊毛卷,这样的羊毛卷也不是白长的,通过头发的卷曲,可以使得头发与头皮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间,这样便有利于空气的流通,使得黑种人在接受高温炙烤之下不至于显得太过炎热。

  至于黄种人,皮肤淡黄色,头发黑而直,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黄种人分布的地区纬度不太高也不太低,天气不太热也不太冷,所以黄种人体貌特征也就介于黑种人和白种人之间。

  不过,这些体貌特征差异出现的基础都是建立在的人类起源最初生产力低下的前提下,那个时候人们没有衣服穿,需要赤裸的应对太阳辐射,毛发、肤色等也就随之出现了变化,如果人类产生之初就有着先进生产力的话,相信现在的人群在肤色上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了。

  另一方面,肤色差异的产生,也有是因为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出现的保护色,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白种人出现在茂密的热带丛林当中,或者一个黑种人出现在皑皑的白雪当中,都将是非常显眼的事情,诚然现在的人类是地球之王,但是在远古时期,人类也不过是食物链中的一环而已,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成为其他生物的口中餐,所以生出天然的保护色还是十分必要的。

  从上述分析上看,人种的体貌差异是人类在逐渐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当中出现的,因此任何带有歧视色彩的种族观念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