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遗址化石点分布及重要化石点介绍

1、遗址化石地点分布

周口店遗址27个化石地点分布面比较广,最远地点在门头沟区。根据《周口店遗址保护规划》将遗址各化石地点分成了四个遗址群:龙骨山遗址群包括:第1地点(猿人洞)、第2地点、第26地点(山顶洞)、顶盖堆积、第3地点、第12地点、第4地点、第15地点、第5地点、第10地点、第11地点共计11个地点。鱼岭遗址群:第14地点、第20地点、第9地点、第19地点、第13地点、第13A地点、第7地点共计7个地点;鸡骨山遗址群包括:第6地点、第23地点共计2个地点。太平山遗址群包括:第8地点、第21地点、第22地点3个化石点;另外还有门头沟第16地点、第17地点、第18地点、共计3个地点;周口店第27地点(田园洞)。

2、遗址重要化石地点介绍

目前,周口店遗址展示内容包括8处化石地点,涵盖了人类进化的三个重要的阶段,即: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

第一地点:又称“猿人洞”,1918年由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发现,并于1921年和1923年进行试掘,1927年进行正式发掘,在1929年12月2日的发掘中,主持发掘的裴文中发现了一块完整的原始人头盖骨以后,周口店即以中国猿人之家闻名于世。并把这种原始人类定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几十年来,主要发掘了猿人洞堆积的中段,从中发现了近200件人类化石近10万件石器以及保存在洞穴内的几个灰烬层,最厚的一层超过6米,在此洞穴中还发现了包括肿骨大角鹿、剑齿虎、中国鬣狗在内的近百种哺乳动物化石。这是迄今世界上同时代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地点之一。

鸽子堂:是猿人洞的一部分,发掘时因常有野鸽子栖息于此而得名。1928年发掘第1地点时将该洞的西端与第1地点贯通。并先后于1930、1931年在此发掘,发现了猿人的锁骨、顶骨、下颌骨等化石及许多用石英和绿色砂岩所制的石器;共有4个文化层,其中含有猿人用火的遗迹,包括大片灰烬层,特别重要的是还有一段紫荆木炭。其时代与第1地点一致,为中更新世。

第二地点:发掘于1921年,与第1地点同时发掘。原为2米厚、15米高、南北走向的堆积,堆积物主要为红色胶结土,含钙质结核。出土的动物化石有仓鼠、中国鬣狗、犀牛、肿骨大角鹿、李氏野猪等。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

第三地点:1927年发现,1933年系统发掘。是一个东西向的裂隙堆积,长约8米,宽不足4米。堆积物为角砾岩。出土的动物化石有鼢鼠、豪猪、貂、猪獾、虎及北京斑鹿等59种哺乳动物。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第四地点:1927年由步林和李捷发现,1937年进行了发掘,发现了40多种哺乳动物的化石,包括猕猴、鼢鼠、熊、三门马、李氏野猪、鹿、葛氏斑鹿等;1973年初,在顾玉珉的主持下,对第4地点进行发掘,发现了较丰富的石制品、用火遗迹和1枚人牙化石,这枚牙齿经研究鉴定为距今约20-10万年的早期智人的一颗左上前臼齿化石。从第4地点虽然只出土了1枚人牙齿,但从其测量值和其形态特征的比较,它较猿人显得明显进步,较晚期智人者又稍显原始,是在人类演化中处于猿人和晚期智人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十五地点:1932年由裴文中发现。1935年由贾兰坡主持工作。发掘出土的石制品6800多件,被古人类学家称其为“石器加工厂”。其中有修理痕迹的大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刃器、石锥、雕刻器、石球等。

第15地点出土鸟类化石45种和33种哺乳动物化石,它们的石化程度很高,表面颜色多呈棕黄色。其中较重要的有鼢鼠、披毛犀、肿骨鹿、葛氏斑鹿、赤鹿、羚羊等,时代比第一地点稍晚,距今约20-10万年。
 
山顶洞(第二十六地点):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是距今3万年前人类生活过的地方。1930年在核查第1地点边界时发现,在1933年—1934年进行了系统发掘,发现包括3个头骨在内的代表至少8个山顶洞人个体的化石材料,还有47种哺乳动物化石,包括蝙蝠、刺猬、猞猁、猎豹、马鹿等。

山顶洞人的文化遗迹和遗物相当丰富,出土了共141件装饰品,包括125个穿了孔的兽牙、3个穿了的海蚶壳等。山顶洞中还发现一枚骨针,这些足以证明他们已学会缝制兽皮衣服御寒,懂得装扮自己,反映出山顶洞人原始艺术的萌芽。在人骨化石周围还发现有赤铁矿粉末,是山顶洞人对死者进行埋葬的有力证据。

第十二地点:1933年发掘第3地点时发现的。第12地点是一个直径约1米的圆柱状的溶蚀坑,填充物为红色砂砾。出土的动物化石有22种,包括似维氏狒狒、剑齿虎、似德氏后裂爪兽等。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

顶盖堆积:高出现在的坝儿河河床60米,堆积物主要为砾石层和砂层。1937-1938年发掘,在此出土有原鼢鼠、竹鼠和裴氏大灵猫等动物化石。地质时代为早上新世。


中国文物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遗址 周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