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灵石逍遥遗址考古收获

山西灵石逍遥遗址

山西灵石逍遥遗址出土文物

逍遥遗址,也称湾道岭遗址,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南关镇逍遥村南约200米,地处晋中盆地与临汾盆地交界的湾道岭上。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度790米。2012年5月,因灵石县招商引资项目—“东方希望”晋中(灵石)铝系综合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发现该遗址绝大部分已遭破坏,部分灰坑等遗迹单位和一些遗物暴露在施工现场。东北西三面为断崖。现存面积1000余平方米。2012年5至8月对该遗址未破坏部分进行全面勘探和考古发掘,揭露了一处跨时代的聚落群遗址,文化堆积丰富,包含有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等。

本次发现的主要遗迹单位有:仰韶晚期房址1座,陶窑1座,灰坑40座,二里头时期墓葬3座,灰坑5座。遗迹之间叠压打破关系复杂,对于同一时期内研究器物早晚之间演化序列有重要的价值。

根据地层关系及出土器物判断,遗址分为两个时代,早期的为仰韶晚期,晚期的为二里头文化期。仰韶晚期陶器中夹砂灰陶占绝大多数,少量的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和泥质红陶,发现极少数量的彩陶片和白陶片。器表以绳纹、附加堆纹为多,素面、篮纹次之,线纹又次之,划纹、方格纹、弦纹比较少见,彩绘仅有少量残片。窄条斜向抹痕附件堆纹,绳纹斜向为最多,斜蓝纹常见。夹砂罐多有鸡冠鋬耳,且位于口沿下至腹部最大径之间。器物的种类有夹砂灰陶折沿附加堆纹平底罐、泥质灰陶广肩蓝纹罐、夹砂灰陶敞口花边底碗、泥质褐胎黑皮陶敛口斜腹圜底豆、泥质灰陶喇叭口平底壶、泥质灰陶敛口瓮、夹砂灰陶敛口斝、夹砂灰陶带舌形鋬的平底盆等,另外有经打制的陶刀以及陶纺轮等。石器有钺、斧、铲、凿、砾石、石球等工具,还有穿孔蚌饰品及骨簪、骨锥等修饰精致的骨器等。通过陶器对比分析,器物时代与义井遗址器物显著不同,夹砂罐与孝义临水、白燕一期一段的夹砂罐相似,时代较为接近。喇叭口桥形竖耳罐,及折沿双鸡冠鋬夹砂罐,为典型器物。不见义井的彩陶片和五台阳白的侈口罐,没有出现尖底瓶,也没有三足器,器物组合简单,连续性强,在这一地区有强烈的地方性,应该是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或称白燕一期文化类型。

墓葬全为夏文化时期,随葬品简单,均为夹砂灰陶的小罐,但值得注意的是,发现的保存完整的三个墓葬几乎成排排列,为家族墓葬的可能性较大。墓主人尸骨不全,其中以左侧腕骨、掌骨、指骨残缺为特征。还有一座墓葬,左侧尺骨、桡骨及腕骨、掌骨、指骨均不见,有可能这里一直流行的一种割体葬仪。墓葬出土的双鋬小罐与夏县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双鋬罐完全相似,敛口、敞口斝还有甗等与太原二里头文化东太堡类型同类器物也完全相似,而敛口瓮、鬲等具有地方特色。

逍遥遗址位于晋南进入晋中古道的两侧台地上,这里自古以来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经”之称。从考古发掘看,可以证实,至少早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时这里就相当发达,是难得的考古学文化交流的“驿站”。逍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仰韶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尽管仰韶晚期遗存以及二里头文化遗存在该区域分布不少,但是经过考古发掘的仅此一处,并且该遗址地层叠压关系明确,遗迹单位之间打破关系复杂,为深入研究晋中盆地考古学文化遗存年代序列建立了标尺。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韩炳华 张喜斌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