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瑞典为何能置身事外

二次大战期间,作为战争的中心和主要战场,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曾一度被轴心国所控制,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更是在五年左右的时间里被纳粹德国所包围。然而,整个战争期间瑞典却以中立国的身份成功地置身于战火之外,未遭被占领的厄运。那么,瑞典在大战期间到底执行了一种什么样的中立政策呢?它为什么能借中立地位以自保而未遭进犯呢?其中立的实质究竟如何?

瑞典约在公元13世纪中叶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此后开始加强对东方的扩张,1293年占领了整个芬兰。16世纪60年代起,尤其是古斯塔夫二世军事改革建立起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陆军以后,瑞典仗着日益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开始了延续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对外战争,以建立波罗的海地区的霸权。自1630年插手30年战争起,国势盛极一时,先是击败丹麦,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强国,接着又跃进欧洲大陆,构建起横跨波罗的海两岸的强权,成为当时欧洲举足轻重的国家,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曾对其强盛地位给予认可。直到1699-1721年在与波兰、丹麦、俄国组成的三国联盟进行的北方大战中战败,瑞典国势渐衰,从波罗的海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

1780年瑞典与俄国、丹麦签订联合武装中立同盟,这是瑞典调整对外战略的一个转折点。拿破仑战争期间,欧洲格局进入新一轮组合。1815年维也纳会议将瑞典所属的芬兰割让给俄国,波美拉尼亚省割让给普鲁士,此后,瑞典被迫实行战略收缩,退回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瑞典的中立开始萌芽并最终踏上了寻求中立的道路。当时瑞典国王约翰十四曾写信给英国首相帕默斯顿,表示:“我的政策将是尽我全力严守中立。”此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几经动荡,欧洲大陆更是风暴雨骤,但瑞典多次拒绝其他国家与之结盟的诱惑,始终不改中立的初衷。一次大战期间,瑞典顽强地在德、俄之间维持中立,避免了卷入战争。这样,瑞典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永久中立不可更改的形象。

一次大战结束后,瑞典作为创始会员国与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一起加入国联。这就改变了它以往的绝对永久中立,而转为有条件的灵活中立,表明这个中立小国需要国联这个国际组织来提高安全感。瑞典在加入国联后成为集体安全体系和裁军这两项孪生政策的积极支持者。然而随着30年代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国联解体的迹象日益明显。对日本侵华战争、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西班牙内战的制裁无力以及裁军会议的失败,使瑞典对国联的效能深感失望,认识到国联的集体安全制度不可能给中立小国以足够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瑞典感到必须放弃灵活中立,回到完全中立。1936年夏当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被证明无效且已正式结束时,瑞典偕同其他几个小国发表了 一个联合声明,表明了将来对国联盟约第十六条的态度,宣布将自由决定是否参加国联发起的任何制裁。1938年1月瑞典外交大臣散德勒在国联宣布了瑞典的立场:采取制裁实际上已变为一桩任人选择的事情,并得由国联成员国自由作出决定,“据此说来,某些国家——我很荣幸地代表其中之一——可能决定奉行的一种中立政策就应当被认为完全符合于对国联成员国的义务所作出的忠实解释。”瑞典的立场得到默认。此后,瑞典力图重新执行一项严格的中立政策。1939年它拒绝了德国提出的订立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同时也反对英法苏提出的关于全面保障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提议。在大战即将来临时,瑞典出于对国联的失望和对本国安全的关切,回到了永久中立的立场。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二战 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