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物部门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保护现状反思

湖南省益阳市文物管理处随着20世纪40时代我国科学考古地层学基础的确立,以及考古类型学的逐步成熟。我国的田野考古工作发展日益迅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国家基本建设而发现与发掘的各类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不计其数。这些遗址和墓葬中除价值较高者是由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发掘和资料整理外,其余部分均由基层文物部门报上级部门之后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我国目前的基层文物部门对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保护普遍感觉压力大,主要表现为:考古发掘资料长期积压、发掘资料的整理不规范、缺乏健全的发掘资料保护制度。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是我们每一个文物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发掘资料长期积压

基层文物部门考古发掘资料长期积压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资料保密

基层文物部门对于考古发掘资料往往有一种保密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愿与他人资料共享作为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个人体会颇深,如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考古发掘工作,要想从考古发掘单位获得资料,概率几乎为零。另一方面受行业限制,某些资料必须保密。再者,某些文物部门的领导怕担当责任,一旦考古发掘资料公布的情况和实际情况不一致,很难自圆其说。

经费不足

由于上个世纪国家忙于基本建设,对文物考古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考古发掘工作也大多是为配合基本建设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只有发掘经费,没有资料整理的经费预算,故而导致发掘资料的整理工作因经费不足而迟迟未能开展,发掘资料逐步积压至今。而且之前的基层文物部门收入大多都是财政差额拨款,往往工作人员的工资都需要从考古经费中支出,更加导致经费紧缺,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工作无法开展。

业务人员缺乏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县级文物部门。目前的县级文物部门,真正能够进行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的业务人员并不多,尤其是年轻的一代更是少之又少。一方面与国家的体制有关,对业务人员的引进缺乏力度;另一方面,年轻的业务人员愿意到基层工作的也很欠缺。试想,老一辈人退休之后,谁来接任基层文物部门的业务工作?其实,只有到基层工作才能更直接地了解到文物考古工作的需求,才能夯实基础、积累经验,对自己的业务增长提供帮助。

发掘资料整理不规范

资料整理的不规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场记录不全面

在考古发掘工地上,往往由于时间上的仓促,或者由于记录者的马虎,导致现场记录不全面,或者出现错乱。这种情况在上个世纪的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常有发生,直接的后果就是后期的资料整理无法进行,或者是不能科学地进行,某些重要的环节只能靠推测。其实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科学严谨是最基本的素质,如果对考古发掘资料都不能全面记录,或者在考古发掘资料记录不全面的前提下进行推测的话,那我们的工作还有何说服力,换个层面说,我们的工作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器物修复水平参差不齐

关于器物的修复,一直是基层文物部门头痛的问题,专门修复器物的不懂资料整理,专门进行资料整理的没时间进行器物修复。而且,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基层文物部门,修复器物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地区间的交流不畅通。因为同样的器物,修出来的结果千差万别,甚至会对研究者产生误导。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中的同种类型的器物有些差别较大,但有些却差别并不那么大,再经修复者一修复后可能完全一样了。这就会对研究者产生误导,而且也不便于陈列展出。

文字描述、照片拍摄、遗迹遗物图绘制不规范

考古发掘工作的重点莫过于获取科学的资料,而科学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图形资料和实物资料。前三者是对实物资料的一个整体记录,而对于某些无法保存的遗迹来讲,前三者本身就是实物资料的化身。所以,文字描述、照片拍摄、遗迹遗物图绘制是考古发掘工作的核心。但基层文物部门往往没有把握住考古发掘工作的核心,而是把遗物的收集作为重点,对于资料的规范化并无多少重视,一旦一处遗址或墓葬被发掘后,很难依据现有的记录资料将其复原。某些重要的信息未能在第一时间留住,而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消失就是永远的消失。

报告编写不合格

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是对发掘资料进行整理的最有效手段。然而,在基层文物部门,能够编写合格的发掘报告的人寥寥无几。就算是能够编写考古发掘报告的人,在前期的现场记录不全面,器物修复不精确,文字、照片、图纸不规范的前提下,也无法写出合格的考古发掘报告。

缺乏健全的发掘资料保护制度

发掘资料包括实物资料和档案记录资料。发掘资料的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长效机制,无专人管理,经常移交

基层文物部门,往往工作人员不多,一人兼任几项工作任务。导致发掘资料无专人管理,而且由于人员流动,经常需要将发掘资料进行移交,在移交的过程中难免损毁或遗失部分资料,从而导致发掘资料不完整。况且在移交的过程中,容易使资料错乱,混淆,无形中增加了后期整理的难度。

保存条件不理想

目前的基层文物部门,实物资料的保存条件能够达标的少之又少,大多数情况下是器物标本由于存放空间的不足而只能打包存放。一方面可能导致脆弱器物的压损;另一方面不同材质的器物存放在同一狭小空间内,易导致相互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加速毁坏。

档案记录资料的保存条件亦不容乐观,没有专门的档案柜或者没有专门的档案室,某些重要的纸质材料由于保存不当而发霉或者字迹模糊等。

资料的提用制度不健全

基层文物部门的资料提用有两个极端:一种是无法提用;另一种是随意使用。关于无法提用在前面的资料保密中已详细说过。而随意使用则不得不引起重视,文物工作的重点是对文物进行宣传、保护、管理与研究,若保护和管理工作不能做到位,研究工作则无从谈起。管理工作包括实物资料的管理和档案记录资料的管理,要管理好资料,必须有健全的制度。比如说库房的“三人三锁”制度,每日的来访登记制度,物账分离制度等均需健全。可现实状况却远未达标,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结语

基层文物部门是文物工作的最基础部门,基础工作做不好,整个文物工作就会头重脚轻。如何解决基层文物部门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保护存在的问题,需要全体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人才引进 目前全国高校中开设考古学专业的为数不少,每年都有大批的考古学专业人才毕业,找不到与专业相符的工作。而在基层文物部门,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但却无法引进。建议政府对基层引进人才给予相关政策,让愿意到基层服务的专业人员想来、来得了,同时也建议高校学子多往基层深入,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切身体会文物工作的责任和需求。

加大投入 在考古发掘日益减少的工作形势下,对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保护的投入力度应该逐步加大。只有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整理和保护,才能为相关的研究工作夯实基础,只有相关研究工作为社会发展提供帮助,才能提升考古学及考古工作者的地位。
完善制度 一方面要完善考古发掘资料保管的相关制度;另一方面对资料的提用制度进行逐步完善。

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2009)的要求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在工作中加强对现有业务人员的培训,提升素质;对器物修复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工作水平。

及时整理 对于考古发掘资料要及时整理,对于整理及时者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于整理不及时者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激发工作人员发掘资料整理的热情。

加强保护 对考古发掘所获取的实物资料和档案记录资料加强保护,防止人为损坏,预防自然腐蚀。


中国文物信息网 阳承良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