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的“帽子”不好随便戴

近日,当国内三大世界地质公园湖南张家界、江西庐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牌警告”的消息传出后,外界对地质公园的热议如潮水般涌来。

日前,张家界市新闻办主任王建军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牌警告提出几点质疑。国内景区争相取得国际权威组织认证的称号,是否是买椟还珠?缘何景区进行科普教育曲高和寡?世界地质公园应如何回归公益性和教育性?记者连日调查,解开谜题。

拿牌子、“戴帽子”只为品牌效应

景区积极申遗,争相获得“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由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称号,在国内已然成为了一种风气。世界地质公园是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它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出,于2000年开始推行。截止去年10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共有90个成员,分布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有27个。

“我们国家对申报这类项目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很多国家。”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告诉南方日报记者。

然而,拿这些牌子的初衷是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此项目的初衷相一致,这一点受到不少业界人士的质疑。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表示,之所以地方政府支持景区争取国际机构认证的牌子,是为了品牌效应,提高知名度,拉动旅游经济效益,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地质公园的界定标准则主要为经济发展、教育和保护等方面。

“正是因为这种动机的错位,国际权威名号在中国"异化"严重,才导致了遭"黄牌警告"、撤销称号等此类事件的发生。”刘思敏分析道,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及景区看重这些牌子所产生的品牌效应,拿到后却并不按要求来执行,脱离了原本设定的规则,势必会遭到“摘牌”的后果。

向公众灌输科学是地质公园责任

无论是国家地质公园,还是世界地质公园,都具有保护地质遗迹、普及科普知识的责任。记者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官方网站上看到,《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和标准》指出,世界地质公园可以发挥的作用包括向广大公众灌输地质科学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尽管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关于地质公园统一的管理办法,但部分地区已对地质公园的管理工作作出了相关规定和要求。去年3月份,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网站上公布了《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省级地质公园管理暂行办法》,对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提出要求,包括地质公园管理机构应当以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地质遗迹保护设施,建立标志牌、重要景点地学知识介绍牌、交通指示牌等标示系统、地质公园网站和地质博物馆;地质公园管理机构每年应当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地质遗迹保护、标示系统的完善和维护、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科学研究、科普宣传和地质公园网站建设。此外,地质公园管理机构还应当组织导游人员学习地质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导游人员的地质科学讲解水平等。

“在建地质博物馆方面,有些地质公园已经做得很不错了。”魏小安举例道,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博物馆就是典范之一,这是对地质相关知识的一种宣传。

景区回应

进行科教宣传吃力不讨好

纵使宣传科普知识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要身为景区的地质公园做公益并竭尽所能做好科普知识的宣传却实难操作。

“因为没有需求。”刘思敏直言,从需求层面来分析,目前对于大部分国内游客而言,他们对这方面既无消费需求,也无公益需求。“就连很多博物馆都成了游客纳凉的地方,会有多少人对地质科普知识感兴趣呢?恐怕有导游讲,游客也未必会愿意听吧。”刘思敏将这种现象归结于大部分群体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

另一方面,景区做科普教育的投资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记者调查发现,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此前对外公布,近年来用于保护开发的资金投入约2500万,先后建成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三个原位保护馆,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等,但景区旅游却没有旺起来。仅依靠门票收入尚能维持水电及人工工资,而成本却难以收回。

“导游讲些玄乎的故事倒能吸引人,如果讲科普知识恐怕就很难有人愿意听了。”在广东国旅董事总经理谷训才看来,不少景区专门编造一些动人离奇的神话故事来吸引游客,对于景区内有多少种物种,地质有何特点,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反而避而不谈,这种现象在国内景区中十分普遍。“因为如果讲一些专业的地质知识,很多游客未必听得懂,娱乐式的参观游览才是主流。”

旅行社说法

做国内学生科普团产品阻力大

“在国外,游览国家地质公园或许就是课堂的一部分,但在国内,绝大多数的科普教育都未走进大自然。”谷训才表示,广东国旅曾经组织过学生团前往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基地做义工,但实际上做这类团的难度不小。一方面需要保护学生安全,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游有所学。

将国内地质公园成为学生们的课堂,旅行社做国内学生团产品有何不可呢?谷训才坦言,家长不认可,学校不支持,令此类产品难以成为主流。“家长会问,国内这些公园除了观景,能让人有所学吗?所以他们将目光放在国外。”从最近旅行社寒假热推的线路来看,寓教于乐的游学产品主要侧重在出境游,游学产品热销,国外国家公园、森林公园及地质公园等吸引了不少国内学生前往。而国内很多中小学校并未将课外考察自然及人文科学作为必修科目,谷训才表示,要学生们参观游览地质公园学习科普知识,显得动力不足。

专家建议

景区须慎“戴帽子”

既然做不到世界地质公园的相关要求,为何还要拿这个牌子呢?刘思敏表示,一旦遭“红牌”被踢出名单,这对景区的负面效应或更大。

他举例道,张家界不一定非要有“世界地质公园”的称号,它已经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现在更应该提高游客满意度,而有了“世界地质公园”这一头衔,就必须要履行其责任和义务,而如今遭受“黄牌警告”,对其品牌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很多情况下,无论"世界遗产"也好,"世界地质公园"也罢,都不过是景区的营销噱头罢了,实际上所产生的旅游效应并非预想的那么好,老百姓对其的观赏兴趣也并没有那么大。”

因此他建议,与其如此,地方政府和景区在申报国际权威组织的有关项目之前,在拿牌子、“戴帽子”之前,还要看本身的条件与初衷是否和该项目一致,须谨慎考量,而非一味追风。

让游历充满

知识的诱惑

记者观察

尽管国内三大世界地质公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开黄牌”,并不意味着所有地质公园在科普教育和宣传上都无所作为。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即便地质公园内修了博物馆,贴了知识公告栏,导游为游客做了讲解,景区要实现对大多数游客的科普教育,回归其公益性和教育性,在国内仍须花大功夫大力气。

在英国留学的驴友小唐对英国国家森林公园最大的感受便是,他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在其中游览,就像上一堂实验课一样。景区内的讲解员就像老师一样,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可以解答你关于生物科学、植物科学方面的疑问。与硬生生将资料堆砌在提示版上的做法不同,引导游客提出问题,再提示你如何找到问题的答案,毫无疑问,这样的方式更好地增加了互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景区成为了寓教于乐的课外教室,成为了普及科学知识的自然学堂,在与大自然亲近的旅途中,充满了知识的诱惑。

这样的模式在国内并不难复制,然而在国内大部分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景点中,知识往往只作为补充,如何拉动游客消费成为景区绞尽脑汁首要解决的问题。

或许在目前全国旅游业处在转型升级阶段的当下,要求部分公园发挥其公益性和教育性,与国际接轨,实则阻力不小,前路漫漫。除了市场有待引导和培育外,最重要的还需政府的支持与重视,而要让游客增长知识,从中获益,需要的不只是一届政府的努力,而需要每届政府的引导与支持。

纵使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但笔者认为,这依然值得我们去尝试,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游历中,能汲取更多科学及人文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懂得珍惜眼前的美好,令视野得以拓宽,心灵得到净化。在人与自然存在失衡的当下,有什么比教育后代如何与自然更好地和谐相处来得更为重要的呢?


南方日报 周人果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