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年前《春秋》记载“星陨如雨”

孔子编修的《春秋》一书,不但是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而且记载了许多超出人们想象的、非常正确的科学知识,其中对“陨石”的记录是一个生动的实例。

《春秋》记载:鲁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陨石于宋,五”。这里的“宋”,指当时的诸侯国宋国(国都在今河南商丘,战国初期迁今江苏徐州,西周始封,公元前286年亡于齐);“五”,指五颗陨石。全句话是说,那一年有五颗陨石坠落在今河南商丘县境内的宋国。

那么,什么是陨石呢?《左传》明确指出:“陨,星也。”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则给以更为清晰明白的析解:“星坠至地,则石也。”在距今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祖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正确地提出了陨石是天空星体陨落至地的科学学说。而在西方,直到1803年科学家才认识到陨石是天上的星体坠落在地上的残留部分,比中国晚2000多年。

自1064年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年—1098年)在其科学著作《梦溪笔谈》中记录坠落在今江苏宜兴境内一块铁陨石(一大星“震而坠”,地中“一圆石,犹热……色如铁,重亦如之”)后,在中国对陨石又明确有石质陨石、铁质陨石之分。其中,众多记录不仅有地点、有年份,且还有具体的月、日。如《春秋》中记载这次陨石坠落的具体时间是鲁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换算成公历则是公元前645年12月24日。因此,由《春秋》开创的中国历史上的陨石记录,成为全世界研究古代陨石最为系统、最为珍贵的科学史料。

《春秋》对“陨石”一词的命名,非常科学,所以2000多年来一直沿用下来,至今现代天文学仍在沿用。而且,该词业经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作为天文学的标准术语之一收入《天文学名词》一书。

《春秋》中“陨石”的记载,是中国关于陨石的最早记录,它开创了中国古籍记录陨石的历史。自此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古籍中共有700多次关于陨石坠落的记录。

鉴于《春秋》中“陨石”记录的科学性、重要性,一些现代天文学著作把它作为天文学史上的大事予以记载,如1994年出版的、由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嘉锡总主编的《自然科学发展大事记》中的《天文》卷,该卷由著名天文学史专家陈美东主编。

孔子编修的《春秋》一书中,还有一条关于流星雨的记载,原文说: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是在当时鲁国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看到的发生于公元前687年的一次流星雨。

对《春秋》中该条记录,《左传》是这样解释的:“夏,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可见,《左传》对“星陨如雨”的释义是星陨的同时在下雨,认为星陨与下雨两件事同时发生。

《谷梁传》则云:“夜中星陨如雨,其陨也如雨”,“见其陨而接于地者,则是雨说也。著于上,见于下,谓之雨。著于下,不见于上,谓之陨,岂雨说哉。”可见,《谷梁传》认为“星陨如雨”是“其陨也如雨”,是一回事,不存在下雨这件事。而且指出:如真有下雨,应该是云见于上,雨水下落于地;而陨星雨则下见著于地,上不见其发端之处,因此不存在下雨之说。

释注《春秋》的两传《左传》和《谷梁传》,都承认“星陨如雨”是描述群星陨落的天文现象,分歧之处是星陨的同时有没有下雨?或说分歧之处是当时仅有星陨如雨一件事,还是星陨同时伴有下雨两件事。

释解《春秋》的另一传《公羊传》对此事说得更为清晰:“如雨者,非雨也,非雨则曷为谓之如雨?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星陨如雨。”《公羊传》明明白白地指出,“星陨如雨”之雨“非雨也”,不是真有下雨这件事。“不修春秋”是指未经孔子整理的原鲁国史书,该史书指出雨是星体(“雨星”),不是真有雨;而且其陨落物总是不及地面。“君子修之”,此处君子是指孔子,孔子编修的《春秋》则把“雨星不及地尺而复”改为“星陨如雨”,改得既简洁又明确,且是孔子编修《春秋》的证据之一。可见,《公羊传》也认为“星陨如雨”是星陨之状如雨,不是真有雨。况且,《左传》之说自身有相互牴牾之处:一边说“夜明”,一边说星陨时天下着雨,这是不可能的。诚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说日》篇中论述《春秋》“星陨如雨”时所指明的,夜“明则无雨,安得与雨俱”。即说,夜里天空明朗则是没有雨的,怎么可能既是夜明又同时下雨呢?

春秋时,中国人已知陨石是天上的星体陨落地面而成,比西方早2000多年;其命名既简洁又科学,故一直沿用至今,且成为现代天文学的标准术语之一。通过《春秋》中“陨石”记载与“星陨如雨”及其以前的“雨星不及地尺而复”记载的比较,我们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星陨如雨”(即流星雨)与“陨石”至少有两点不同:一,流星雨陨落的是群体,“如雨”即很多星体同时陨落;陨石则为个体陨落。二,流星雨陨落不及地面;陨石则陨落在地。

现代科学认为:陨石是“穿过地球大气层烧蚀后而残留下来并降落地面的地外固体物质”,或说“流星穿越地球大气层后未被烧毁而落到地面的残骸”;流星雨是“天体群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在夜空中呈现的发光余迹现象”,或说“流星群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现象”。从现代科学看,春秋时代人们所认识到的流星雨与陨石的两点不同,是完全正确的;那时人们把这两种天文现象分别命名为“星陨雨”(或“雨星”)、“陨石”,也是非常科学、贴切的。

据天文学家研究,《春秋》所记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的流星雨,是中国和世界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以后,中国古代历史上记录有多次天琴座的流星雨,它们与中国王朝历史(截至1911年)上记录的英仙座、狮子座等流星雨的丰富资料共约370次,成为当代天文学研究流星雨的辐射点、流星雨的周期和轨道及其变化,研究流星群的周期和轨道及其变化,研究流星群与彗星之间关系等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天琴座流星雨是出现在每年的4月15日至4月28日的著名流星雨,最大期在4月22日,因此也称为4月天琴座流星雨,而因辐射点在天琴座α(织女星)附近,所以也称为天琴座α流星雨。这个流星雨已经被观察了2600年之久。

该流星雨作为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一,在天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别看这个星座不大,它在天文学上可非常重要,而且在很多国家还流传着它的一些动人传说。在古希腊,人们把它想象为一把七弦宝琴,这便是太阳神阿波罗送给俄耳甫斯的那个令无数人心醉神迷的金琴。我国古代则把天琴座中最亮的那颗α星叫做织女星,这个典故来源于“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在我国可谓是尽人皆知。而在织女星旁边,由四颗暗星组成的小小菱形就是织女织布用的梭子。

织女星的视星等为0.05m,是全天第五亮星。她离我们26光年远,是第一颗被天文学家准确测定距离的恒星。由于岁差,北极星总是轮流值班的。再过12000年,织女星就会成为那时的北极星了。到时候,天琴座肯定比现在还重要。

鉴于《春秋》中所记鲁庄公七年“星陨如雨”事件的科学性、重要性,一些现代科学著作把它作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予以记载,如由卢嘉锡院士任总主编的《自然科学发展大事记》中的《天文学史》卷。


人民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流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