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泥河湾人类起源、地质及环境背景研究”项目启动

社会公众代表实地参与考古活动

社会公众代表实地参与考古活动

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担,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合作研究,河北省科技厅重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东方人类探源工程――― 泥河湾人类起源、地质及环境背景研究”项目6月8日在河北阳原县正式启动。该项目包括泥河湾旧石器考古、地质学、环境学等互相联系的3个课题和11个专题。

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多学科研究人员充分合作、持之以恒的工作。“东方人类探源工程――― 泥河湾人类起源、地质及环境背景研究”项目为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基础研究课题,主要从古人类文化遗址、遗物分析、研究人类及其文化的起源、演化过程,由相互联系的旧石器考古、地质学、环境学3个课题、11个专题组成。具体为泥河湾盆地古人类遗存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地质构造演化与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古人类生活环境演变。以马圈沟、侯家窑遗址为重点,开展相关的调查、发掘、研究工作,研究探索早期直立人起源、现代人类起源与发展两大重要科学问题,通过泥河湾盆地内古人类及其文化的发生、发展及石器工业技术研究,来探讨泥河湾盆地早期人类和现代人类的出现过程及演化之路,力争在早期人类化石发现上取得突破。

据省文物局副局长、泥河湾研究中心主任谢飞介绍,探源工程首先要跨区域考古调查和发掘,探索人类起源、发展、演变的序列。计划扩大考古调查、发掘的规模和区域,查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含蔚县、怀来、涿鹿)和泥河湾地层的分布范围;其次,将对130余万年前照坡遗址疑似人类石砌地面遗迹进行解剖,争取在寻找人类起源和人类活动的线索上取得重大突破;还将继续对110余万年前麻地沟遗址进行发掘,推断泥河湾遗址群的年代序列;发掘10万年前侯家窑遗址,解决侯家窑遗址文化层分层、年代及其与泥河湾层的关系;发掘1到3万年前的蔚县三关遗址,解决新、旧石器时代过渡和人类文明起源问题。同时继续开展综合性研究,探索人类生存的古气候、古环境。

据了解,工程启动以后,还将开展泥河湾文化高层论坛,开展泥河湾文化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国内外有关人类起源的考古研究动态;建立泥河湾网站,搭建国际网络交流平台等各方面的工作。(中广网张家口6月9日消息 张庶卓)

相关报道

每个人都曾好奇“我们从哪里来”。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是——人类起源地是东非奥杜维峡谷。但河北阳原县东部的小村庄泥河湾却对这一定论发起了挑战——人类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

昨天“寻梦泥河湾 探访东方人类的故乡”河北省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暨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在阳原举行,由河北省文物局等主办的此次活动上宣告河北省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正式启动,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院长谢飞透露:“就是要在泥河湾寻找东方人类的祖先,找到距今百万年前的人类化石。”

进展:多学科携手“追梦”

据介绍,由河北省文研所承担,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合作研究,河北省科技厅重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东方人类探源工程——— 泥河湾人类起源、地质及环境背景研究”项目,包括泥河湾旧石器考古、地质学、环境学等互相联系的3个课题和11个专题。首先进行的就是跨区域考古调查和发掘,探索人类起源、发展、演变的序列。昨天河北省文研所泥河湾考古队领队王法岗透露,他们在周家山遗址一带已经发现至少3处中晚期遗址,令泥河湾的文化序列越来越齐全,显示当时人类在泥河湾活动范围很广而且很活跃。河北省文研所、河北师大等还将对蔚县、怀来、涿鹿等地进行考古调查。同时将对马圈沟遗址、侯家窑遗址等继续展开发掘。

现场:远古人“石器工厂”挺神奇

参观泥河湾博物馆、走进周家山遗址和油坊遗址……昨天来自省内的20名考古爱好者与“东方人类的故乡”零距离。周家山遗址位于泥河湾大田洼村南约500米的山坡上,王法岗介绍说,这一带可能是历代泥河湾人的“石器工厂”:“这里远古时期紧邻泥河湾古湖泊,人类临水而居,这一带的燧石既脆又硬,适合打制石器。”记者和诸多考古爱好者也在这里发现了不少打制石器的踪迹。

谜团:早期人类化石缘何难觅

我国考古大家贾兰坡上世纪50年代就预言泥河湾是中国人类最早的踏脚地;2001年河北考古人在泥河湾马圈沟遗址首次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距今130余万年前照坡遗址发现疑似人类石砌地面遗迹,在大田洼遗址发现石铺地面、石墙等早期古人类建筑物遗迹……为何业内人士苦苦寻觅的早期人类化石总是不见踪影?

对此谢飞表示早期人类化石很稀缺:“与远古时期的象、马等动物群相比,人类数量稀少,生活得很被动,要跟自然跟动物抗争,人骨保存下来的几率很小。”另外当前也有不少制约条件,科研队伍目标分散,发掘面积太小:“启动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也期待泥河湾把国外的高水平考古单位吸纳进来,形成发掘合力。”

展望: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昨天是世界文化遗产日,泥河湾有没有可能跻身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呢?对此谢飞透露,泥河湾近期目标是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远期目标则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据了解,《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近日已上报国家文物局。该遗址公园的核心区包括:以小长梁平台打造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纪念性广场;同时在东谷坨村西建设国际一流的泥河湾研究中心;另外在马圈沟遗址构建遗址博物馆、遗址保护大棚等。对此谢飞透露:“泥河湾遗址申请成为世界遗产只是时间问题,而且是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燕赵晚报 黄蓥)

相关报道

考古队员正在对油房遗址进行发掘

考古队员正在对油房遗址进行发掘

8日,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在河北泥河湾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泥河湾遗址群的神秘面纱将向公众揭开。

泥河湾遗址群分布在河北省阳原县桑干河两岸,因具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而闻名于世。有观点认为泥河湾是人类除非洲之外另一个老家,因而称之为“东方人类故乡”。

8日是中国第八个全国文化遗产日,当天,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担,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合作研究,河北省科技厅重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泥河湾人类起源、地质及环境背景研究”项目在阳原县正式启动,目前已上报国家科技部立项。

启动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一同参观了泥河湾文化博物馆,感受了两百万年前古人类考古的魅力。下午,中新网记者随20名公众考古志愿者进入泥河湾油房文化遗址现场。河北师大泥河湾考古研究员博士梅惠杰向公众介绍了考古发掘情况、分析了底层,分享了考古知识,并讲解了考古发掘技术手段、重要收获及意义。大家参观了发掘现场,观摩了考古发掘出土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亲身体验了勘探发掘。

在发掘现场,考古志愿者与考古专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交流。

据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泥河湾研究中心主任谢飞介绍,探源工程首先要跨区域考查和发掘,探索人类起源、发展,演变的序列。其次,将对130余万年前照坡遗址疑似人类石砌地面遗迹进行解剖,争取在寻找人类起源和人类活动的线索上取得重大突破。还将继续对110余万年前麻地沟遗址进行发掘,推断泥河湾遗址群的年代序列。同时继续开展综合性研究,探索人类生存的古气候、古环境。

谢飞表示,泥河湾蕴藏着世界东方人类文化发生、繁衍、发展的完整轨迹,泥河湾的保护和研究将为构筑中国历史基本框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据了解,目前在泥河湾遗址群已先后发现早、中、晚旧石器遗址156处,已发掘出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石器10万多件,不但数量庞大,而且没有年代断层,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中新网张家口6月8日电 谭地 宋锦丰 谢利明)

相关报道

8日,河北省科技厅重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泥河湾人类起源、地质及环境背景研究”项目在河北阳原县正式启动。

据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泥河湾研究中心主任谢飞介绍,这个项目为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基础研究课题,主要从古人类文化遗址、遗物分析、研究人类及其文化的起源、演化过程。项目具体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担,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合作研究。

这个项目以马圈沟、侯家窑遗址为重点,开展相关的调查、发掘、研究工作,研究探索早期直立人起源、现代人类起源与发展两大重要科学问题,通过泥河湾盆地内古人类及其文化的发生、发展及石器工业技术研究,来探讨泥河湾盆地早期人类和现代人类的出现过程及演化之路,力争在早期人类化石发现上取得突破。

据谢飞介绍,探源工程首先要跨区域考古调查和发掘,计划扩大考古调查、发掘的规模和区域,查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和泥河湾地层的分布范围;其次,将对130余万年前照坡遗址疑似人类石砌地面遗迹进行解剖,争取在寻找人类起源和人类活动的线索上取得重大突破;还将继续对110余万年前麻地沟遗址进行发掘,推断泥河湾遗址群的年代序列;发掘10万年前侯家窑遗址,解决侯家窑遗址文化层分层、年代及其与泥河湾层的关系;发掘1到3万年前的蔚县三关遗址,解决新、旧石器时代过渡和人类文明起源问题。同时继续开展综合性研究,探索人类生存的古气候、古环境。

据了解,工程启动以后,还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中外有关人类起源的考古研究动态;建立泥河湾网站,搭建国际网络交流平台等各方面的工作。

泥河湾遗址群主要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境内,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泥河湾盆地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被誉为“天然地层博物馆”。(新华网石家庄6月8日电 白林)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