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峡发现典型“埃迪卡拉生物群”

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

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

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

(神秘的地球)据中新网南京3月7日电 (钟升):“自从1947年世界范围内开始研究埃迪卡拉生物群以来,我国研究者也一直在国内寻找埃迪卡拉生物群的踪迹,这次的发现算是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3月7日,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里,陈哲研究员略带几分自豪地解释到。

据陈哲介绍,埃迪卡拉生物群是埃迪卡拉纪最为独特的宏体化石生物群,约存在于5.8至5.4亿年前,在早期宏体生物的演化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该生物群目前已在全世界大约30个地区发现,但长期以来,在中国一直未发现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近期,陈哲与古生物研究所的同事在三峡地区灯影组的碳酸盐地层中成功发现了多种类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典型分子,圆了国内几代研究者的夙愿。

“1978年时,我们曾在三峡地区找到过类似的遗迹,但是典型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发现在国内还是首次”,陈哲说。他认为这次发现意义重大,除了填补空白外,此前国外发现的相关化石绝大部分都埋藏在砂岩中,保存条件较差,而此次发现的化石埋藏在石灰岩中,较好地保存了生物的细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尽管获得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但是陈哲表示目前埃迪卡拉生物群依旧是谜团重重。根据他的描述,埃迪卡拉生物群的生物是典型的“宅族”,它们把身体的一部分埋在海中的泥沙里,然后通过体表渗透等方法获取营养。这种固着生长的方式有点类似现代的珊瑚虫等生物。在陈哲提供的资料中有一米的“大个子”,是那个时代“巨无霸”;还有的长得像一片树叶,在海底随波飘摇。陈哲推测这种进化趋势是为了扩大生物的体表面积,从而增强渗透取食的效率。

据了解,本次发现的化石有11类共400多块,为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取食方式、生态空间和底质竞争等方面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窗口。目前研究已经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

相关报道

采集现场

采集现场

(神秘的地球)据现代快报(胡玉梅):5.8亿~5.41亿年前,有一群奇特的“非主流”生物群:它们有的像一张大叶子,有的像水母,有的像蠕虫……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埃迪卡拉生物群。过去中国一直没有发现它们的身影。昨天,现代快报记者获悉,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在三峡首次发现了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并发现了一个新类型:雾河管。

埃迪卡拉生物群

你们长得太“非主流”了

“1947年,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山发现了一群奇特的生物化石,由于发现地是埃迪卡拉,于是被命名为埃迪卡拉生物群。”陈哲说,现在人们把5.8亿~5.41亿年前的生物群都叫做埃迪卡拉生物群。目前,全世界有30多个地区发现“埃迪卡拉生物群”,它们长相奇特,有的身体像太阳一样,散发着“光芒”;有的身体巨大,长得像一片叶子;还有的就像小管子、像肉饼、像小船……反正,怎么古怪,就怎么长。它们究竟是动物还是植物,至今还是个谜。

南京科学家首次找到 “非主流”生物化石

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哲的办公室里,到处都是化石。推开门,听到的是“注意,别碰到了化石”。这些化石,是陈哲他们的团队通过多年采集而来——这些化石标本,是在中国首次发现的典型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

2011年,陈哲他们在湖北宜昌夷陵区的三斗坪镇发现了第一块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化石,之后,陆续又有新发现。

“我们一共采集到了400多块埃迪卡拉生物化石,太珍贵了,绝大部分化石都还没舍得解剖。”陈哲说,“以前发现的化石,埃迪卡拉生物群在砂岩和粉沙岩中大多留下清晰的印痕。”事实上,当时的生物,普遍没有骨骼,甚至没有任何硬体部分,它们怎么会留下移动痕迹的呢?这也让科学家们感到好奇。

新物种“雾河管”:长得像蚯蚓,但中间是空的

其中一块化石上,到处都是一条条褐色的“小丝线”,有点像漫无目的生长的树枝,又有点像调皮的蚯蚓……陈哲说,这是一种生物化石,别看它纤细,根据化石图把它三维还原,就可以看出来是一个上面稍大、下面稍小的“管子”,科学家们给它命名为“雾河管”。

“这是我们国家独特的种类,是一种中间空的管状生物。”陈哲说。那么“雾河管”怎么生活?陈哲说,它可能附着在海底,但具体是怎么生活的,还不好说。

更为特别的是,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埃迪卡拉生物群都保存在砂岩中,很细碎,只有这些生命的痕迹,没有实体的构造,而在中国首次发现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则是保存在石灰岩中的,它们留下了实体的标本,为我们日后研究这些“怪异而神秘”的生物留下了依据。

追问

为什么这些生物长得很“非主流”?

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埃迪卡拉生物群”生物最大的长1米左右,也就是说,个头相当于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为什么这些生物都长得很“非主流”?陈哲说,这可能和生存有关。科学家们猜想,当时的生物大多靠身体表面和海水接触,渗透吸收营养。为了获取更多的营养,它们的身体不断膨胀,于是出现了“巨大体型”,形成管状、扇状等各种奇特的形状。

相关报道

新物种“雾河管”化石

新物种“雾河管”化石

(神秘的地球)据中国江苏网:大多呈扁平状,有的像根管子,有的像肉饼,还有的则像只帆船——因为形态古怪,距今5.8亿年前至5.41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生物群”曾一度为科学家认为是假化石。记者昨天从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陈哲、周传明的研究团队首次在中国发现了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其中有些种类在世界上从来未发现过。

陈哲介绍,全球最早发现埃迪卡拉生物化石的地点在澳大利亚。因为长相太过怪异,甚至有人认为这些化石是假货,直到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同样类型的化石,科学界才承认,并命名其为“埃迪卡拉生物群”,这些生物群曾在寒武纪前夕一度统治地球。

奇怪的是,当世界各地纷纷发现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的时候,中国广袤大地上却始终没有发现它们的存在,10多年前,陈哲、周传明的研究团队也加入到了搜寻者的行列。

终于,2011年,陈哲、周传明和团队成员们在湖北宜昌夷陵区的三斗坪镇发现了第一块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化石,而从发现地的山上望下去就是著名的三峡大坝。之后几年中,专家又在该地区陆陆续续发现了400多块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已发现的有10多个类别,有一些是从未在世界其他地方发现的新物种。比如,有一个独特的种类,专家根据发现地进行了命名,称之为“雾河管”,是一种中间空的管状生物。

特别的是,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埃迪卡拉生物群都是保存在砂岩中,很细碎,只有这些生命的痕迹,没有实体的构造,而在中国首次发现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则是保存在石灰岩中的,它们留下了实体的标本,为科学家日后研究这些“怪异而神秘”的生物留下了依据。

陈哲说,正因为中国的石灰岩中发现了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说明过去推测的埃迪卡拉生物是生活在陆上和滨浅海的说法并不准确,从而否定了一些学者提出的埃迪卡拉生物群“陆生生物假说”,它们应该是广泛存在于海滨、浅海甚至海洋更深处的生物类型。

相关报道

(神秘的地球)据金陵晚报(王君):它们是一群“怪怪”的生物,曾经“统治”地球,又被认为在拥有复杂内部构造的新一代面前,无声地死去,成为地球生命演化路上的一个“实验品”,它就是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现在地球5.8亿年至5.41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前夕。

昨天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陈哲、周传明的研究团队首次在中国发现了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

有的像管子 有的像肉饼

现在地球上多姿多彩的世界,是付出了巨大而惨重的代价才一点点建立的。地球上曾经出现的物种里,99%都成了生命尝试的牺牲品,永远地消失在历史中,这其中就有埃迪卡拉生物群。

在澳大利亚最初发现的埃迪卡拉时期的古生物的印痕化石,这群化石的生存年代被定位在距今5.8亿年前至5.41亿年前,就在寒武纪大爆发的前夕,而这群生物被研究人员描绘成一群有如“外星生命”般怪异的生物,因为长相太过怪异甚至有人认为这些化石是假货,直到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同样类型的化石,科学界才承认,地球上曾经生活着埃迪卡拉动物群,并且一度统治地球。

陈哲研究员告诉记者,埃迪卡拉动物不同于今天的主流生命形式,它们具有奇特的生命形态,大多呈扁平状,一般只有几厘米大小,最大的体长达1米的大型生物,这些生物有的像是个管子,有的看上去就像是个肉饼,有的看上去像个帆船,还有的就像是巨型树叶带个柄子附着在某处站立着。

搜索花了几十年时间

不过,很奇怪的是,当世界各地都纷纷发现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的时候,中国广袤大地上却始终没有发现它们的存在,几十年来一批批古生物专家踏入到搜寻中国埃迪卡拉生物群的行列,10多年前,陈哲、周传明的研究团队也加入到了搜寻者的行列。

陈哲研究员告诉记者,1978年的时候,有人在中国的三峡地区找到了一块疑似埃迪卡拉生物的化石,职业的敏感告诉他们,可能在中国的三峡地区有着未被发现的典型埃迪卡拉生物群,自从上世纪初,他们每年都要到三峡地区去碰碰运气,但是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

直到2011年,终于在湖北宜昌夷陵区的三斗坪镇发现了第一块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化石,而从发现地的山上望下去就是著名的三峡大坝,这令专家们兴奋不已。在之后的几年中,专家在该地区又陆陆续续发现了400多块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已发现的有10多个类别,有一些和世界其他地方发现的埃迪卡拉生物一样,还有一些是从未在世界其他地方发现的新物种。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埃迪卡拉生物群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