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卞毓麟的中秋情怀

    在天文学家卞毓麟眼里,月亮是璀璨星空中一颗最为耀眼的“大明星”。“每次赏月,我总是在想,如果浩瀚宇宙中没有月亮,地球上那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卞毓麟说。

    没有月亮,也许人类在黑夜中不再有光明,大海也不会有潮汐;没有月亮,也许就没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没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没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没有月亮,也许根本就没有中秋节……

    作为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卞毓麟的笔下总是对月亮情有独钟。围绕着月亮的起源问题,他创作的《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被收入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课本;苏轼写于中秋夜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经过他的一番科学注释,也别开生面。

    “每逢中秋佳节,总令我思念亲朋故友,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也好像变得特别爱怀旧。不过,自从我国‘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我心中还多了一份对‘嫦娥’的牵挂和憧憬。”卞毓麟说。

    我国“嫦娥一号”卫星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至2009年3月成功撞月,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夙愿。为了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嫦娥工程”和人类的探月活动,卞毓麟还组织策划了一套“嫦娥书系”,力邀我国“嫦娥工程”相关领域的骨干专家撰写了《逐鹿太空》《蟾宫览胜》《神箭凌霄》《翱翔九天》《嫦娥奔月》《超越广寒》六本科普著作。由于“科学含金量”很高,这些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人类走向月球的征程,是一个充满了挑战和拼搏的史诗般奋斗历程。所以,当我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看到我国的航天英雄们精彩亮相,感到无比的亲切和自豪。”卞毓麟说。

    尽管正值国庆假期,66岁的卞毓麟却依然没有多少时间休息。作为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他正在忙于编纂海峡两岸天文学名词的对照本。

    “我们希望今后能统一海峡两岸天文学的名词,更希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卞毓麟说。


新华网上海10月3日专电(记者张建松)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天文学家 中秋 卞毓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