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地理学促进国家和人类发展

“20世纪后半叶,就为国家自然利用和经济发展研究的规模和在国家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地理学能与中国相比。”
 
日前,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百年之际,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专访时作上述表示。
 
《科学时报》:中国地理学会成立初期是什么样的状况?
 
陆大道:中国地理学会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它的前身是190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国地学会,创始人是张相文。张相文时任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校校长,是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当时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以及热爱地学的教育家蔡元培、地质学家章鸿钊、水利学家武同举等都加入了中国地学会。在成立的次年(1910年),学会即创办了《地学杂志》。1912年会址迁往北京。1934年,翁文灏、竺可桢等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同年创办《地理学报》。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并为中国地理学会。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通过中国地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的早期活动,组成了我国最早的一支地理学队伍,聚集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他们之中的一些学者成为开创我国现代地理学和现代地质学的元勋,如张相文、翁文灏、丁文江、竺可桢、李四光、邹代钧、袁复礼、张其昀、王成组、张印堂、胡焕庸、黄国璋等,推动了我国处于萌芽状态下的近代地理学的发展。
 
可以说,在上世纪初的40年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我国老一辈地理学家包括部分地质学家创立了中国近代地理学。其间,一批大学地理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纷纷设立,并开展了地理考察及区域地理的研究等工作,也促进了地理学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竺可桢、翁文灏、胡焕庸、黄国璋、任美锷、李旭旦等,在地理学发展史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竺可桢于1921年在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大学地理系,系统地讲授近代地理学。1928年,他创办气象研究所并任所长,1935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创办史地学系和史地研究所。
 
《科学时报》: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地理学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陆大道:1953年1月召开合并后的中国地理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竺可桢为理事长,并连任3届。其间,中国地理学会发展迅速。上世纪50年代,各省区陆续成立地理学会或分会,60年代以来各专门委员会也陆续成立。
 
竺可桢同时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新中国成立初期,竺可桢率领一批地理学家,把握学科发展的国家需求和发展方向,在机构建设、学科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和措施。
 
在竺可桢的领导下,1952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正式成立。与此同时,全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在一些重点综合大学建立了地理学系。竺可桢等提出地理学要贯彻“以任务带学科”的方针。1956年,开始制订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在竺可桢领导下制定的地理学科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了我国地理学发展要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向,特别是突出了重点为农业服务的基本方向。
 
竺可桢于1956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一直兼任主任职务。他多次指出,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
 
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特别是实施工业化建设的需求,满足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于认识中国自然地理、掌握基本国情的要求:竺可桢、黄秉维、孙敬之等分别组织周廷儒、马溶之、钱崇澍、吴征镒、侯学煜、张宝堃、文振旺、施雅风、沈玉昌、郭敬辉、赵松乔、张荣祖、陈述彭、郑作新、邓静中、李文彦、胡序威等大批地学科学家进行《中国自然区划》、《中华地理志》的编著和编纂。
 
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中科院组织了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大规模综合考察:由中科院院士宋达泉、吴传钧等参与领导的中苏联合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由中科院院士周立三、周廷儒等参与领导的新疆、青甘、宁蒙等以及华南和横断山地区的综合考察;由中科院院士施雅风组织领导的我国冰川考察,等等。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国家 人类 中国 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