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一个恐龙世界

  亚洲东部,诸莱盆地。这是一个旭暖的上午。温暖湿润,植物繁茂森里旁边是一个一望无际的湖泊,湖泊水源来自上游一条宽阔的大河,成群的鸭嘴龙自由自在地在沼泽、岸边觅食。丘陵和山坡上,角龙、甲龙、鹦鹉嘴龙、秃顶龙等素食性恐龙和睦相处。不远处,巨大凶猛的霸王龙、小巧敏捷的虚骨龙等肉食性恐龙伺机侵袭。

  平静中正蕴含着一场灾难。突然,一股神秘的力量导致火山爆发、洪水泛滥,从河流上游滚滚而下的泥石流发出隆隆的巨响,来不及转移的恐龙家族横遭灭顶之灾,尸骨被洪水卷走或就地深埋。火山爆发,炽热的火焰烧灼了成片的森林植被,充满硫磺和一氧化碳的气体遮天蔽日,气温也变得炎热异常……山坡上,水流边,到处是恐龙的遗骸。一些体型巨大的恐龙因食物链短缺、气候异常而相继死亡,只有一些体型较小、保护和适应能力强的小动物保存了下来。

  这是发生在70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的一幕场景。在陨石雨、火山、地壳运动频繁的吞噬下,最后一批恐龙抵挡不住灾难的摧残,绝望地闭上了眼睛……频繁的地壳运动,一次次的山洪冲刷、沉积,最终在这被后人称作恐龙涧的地方沉沉睡去,一睡就是6500万年,从中生代的白垩纪一直睡过了新生代的第三、第四纪,才在公元20世纪60年代重见天日。

  走进恐龙涧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沧海桑田。20世纪60年代,中国山东诸城,有一个叫“恐龙涧”的地方,仿佛一夜间,凤凰涅槃,变成一颗璀璨的明珠,令世界为之震惊。就是在这毫不起眼默默无闻的山涧里,陆续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化石和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群。

  恐龙涧的生成,上溯到2亿3千万年前左右的中生代三叠纪中期的恐龙时代。恐龙涧西临涓河,东接泉子沟,南至岭下,北靠冲沟,东西长800米,南北宽240米,在这近20万平方米的地下沉睡着恐龙家族中大量的鸭嘴龙、蜥脚龙、虚骨龙、鹦鹉嘴龙、霸王龙、秃顶龙、角龙、甲龙以及同时代的龟鳖类、蚌类化石等等,数量庞大,属种繁多,令人惊叹不已。

  恐龙是卵生动物,既有几层楼高的庞然大物,也有小若雏鸡的袖珍恐龙,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它们就是在不停地觅食不断地生长,直至老朽。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地球上独一无二的霸主。恐龙又是介于恒温与冷血之间的动物,对于生存地有一定的要求。拿诸城来说,白垩纪时代的诸莱盆地气候暖热,空气湿润,遍地沼泽,茂林丛生。洼地、丘陵和山坡上,混杂着菌类、类、针叶林、阔叶林等各种植被,温暖的气候,丰富的食物和充足的水源,使各类恐龙济济一堂,天空、湖泊、陆地都成了恐龙的栖息地:阳光下,温顺的鸭嘴龙在岸边啃草,水中的鱼龙在与同伴相互追逐嬉闹,天上的翼龙挥动巨大的翅膀划过山腰,凶猛的霸王龙四处横行……恐龙家族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幸福生活。

  从恐龙涧往西,就是一条发源于五莲县的涓河。流经恐龙涧,河面变宽,水流淙淙,呈月牙形缓缓流向下游。两侧是湿地和茂林,栖息着说不清的白鹭和野鸭,充盈着清凉和绿意,让人流连忘返。

  恐龙涧的南侧500米处,有一个叫黑龙沟的村子。村子的起源暂且不去考证。据说,早在19世纪就有人经常会在这里发现一些奇怪的骨头,村民以为是中药里的“龙骨”,就随口把这里叫做“龙骨涧”了,“龙骨涧”即今天的“恐龙涧”。当时村民并不知道这就是恐龙化石,而是当成一种奇怪的东西敬而远之,几个世纪以来,除了偶尔露头的零星龙骨,恐龙涧依然是悄无声息地在时光的隧道里沉睡。

  1964年的雨季来得早,涓河流域的雨水格外多。河水暴涨淹没了低矮的恐龙涧,沟壑的泥土由于长期受到雨水的冲刷不断垮塌,正在地底沉睡的表层恐龙化石被雨水猛然掀开了身上的被子,终于让这神秘而古老的物种重见天日———于是,历史就这样被翻开了……

  夏日雨后,两个少年一起结伴去恐龙涧刨草喂兔,掘落之处,碰上了硬硬的东西,拨开草丛,见到一根长长的骨头凸显出来,粗大的骨骼令孩子们不寒而栗,也引来了中国科考专家。1964年8月,根据群众的反应,国家地质部石油局综合研究队山东普查大队在诸莱盆地进行地质考察时,在恐龙涧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翻开厚重的历史,《诸城县志》(1960年版)是这样描述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的老百姓经常在砍柴时拾到龙骨,用以不慎把手划破时止血,只不过当时不知道这就是恐龙化石而已……

  专家的科考,更给恐龙涧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对本地人而言,龙骨并不神秘。恐龙涧被雨水冲刷出的化石石化好,质地坚硬,因此五六十年代,经常有村民到这里来捡拾那些大块的“石头”用以填地基垒墙,而那些搬不动的大块骨骼化石则任其暴露在荒野中风化。直至专家鉴定为恐龙化石,并设立保护区加以保护,恐龙化石的真正地位才得以体现。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