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带你回到达尔文时代

    150年前的11月24日,达尔文发表了进化论的代表著作《物种起源》,150年之后,他留给我们的伟大遗产至今仍然影响着整个世界。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理论究竟是如何得出的?数亿年来,地球上的物种究竟经历了怎样神秘的进化过程?想了解这些,近期,你可以到南京市古生物博物馆去一探究竟———从今天开始,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将推出《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暨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展,展览用80米的“图片墙”形式,带你穿透200年的时空阻隔,回到达尔文时代,见证进化论诞生的每一步历程以及这套理论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是如何继续“进化”的。

    现场“感受”达尔文科学考察

    步入展馆内,巨幅的环球航海图首先映入眼帘。

    古生物博物馆冯伟民馆长介绍说,这便是英国“贝格尔号”考察舰航行的路线图。

    青年时代的达尔文曾以博物学家的身份搭乘该舰进行了为期5年的环球科学考察。这次考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决定一生事业的大事”,而今天,科学工作者把这次伟大的航行以“科学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图上不仅标注了航线,还将沿线各地与达尔文有关的动植物和建筑物形象地描绘出来。在这次的展览中,人们不仅可以了解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还可以了解到达尔文在科学考察时的奇妙航程,领略证明进化论的神奇标本等。“塑造”人脸的动力是什么?

    脸是人体最引人注目的部位,也是人们互相识别和了解的依据。为什么人们的脸各不相同?

    “塑造”脸的动力是什么呢?

    达尔文的学说认为,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无论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无一例外。脸也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比如黄种人倾斜的凤眼和眼睑内的褶皱,可能与亚洲中部地区多风沙有关。这种结构可以保护眼睛,使之免受风沙尘土的侵袭,自然选择成了“塑造”人脸的一大动力。

    近年来,另一种解释“塑造”脸部特征动力的理论正在崛起,这就是“中性选择学说”,是1968年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提出的。

    “中性选择”学说认为,从分子水平看,大部分突变对于生物体的生存既没有好处,也没有害处,因此这类突变是”中性”的。在亿万年中,生物体内的基因不断地产生“中性突变”,它们不受自然选择的支配,而是通过随机的偶然的过程即遗传漂变,在群体中固定下来或是被淘汰,结果就造成了基因和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实现了进化。“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其他动力?在人脸的进化中,两者的关系如何呢?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专家说。


金陵晚报(王君)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博物馆 达尔文 古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