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京地质博物馆

  珠江路700号大院,紧靠着珠江路电子一条街,但这里一切都是那么安静,院子中间一棵高大的雪松直插云霄。雪松背后是一栋德式三层小楼,这里就是南京地质博物馆。从1935年至今已经有70多个年头了,它是中国近现代成立的最早的地质专业博物馆。

  博物馆的门口摆放着号称全国第二大的江苏东海的巨大水晶单晶体,汤山震旦角石,溧水天青石(锶矿石),还有一块江苏最大的“层叠石”,长达8米,高5米,重80多吨。走进小楼,一幅幅地质画卷在眼前展开……

  官帽顶戴也是一种矿藏

  中国石文化展厅,是地质博物馆老馆的一大亮点。在这里仅水晶就有纯度最高、最大的东海水晶王,巨型萤石单晶体,多种颜色、晶形的方解石晶簇标本,还有孔雀石、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

  据介绍,目前世界上共发现3800中矿物,但是能称得上宝石的却寥寥无几。这里就展出了宝石中的“五皇一后”,灯光下,蓝宝石、红宝石、钻石、祖母绿等熠熠生辉,整个展厅光线所射之处都是光闪闪一片,仿佛置身仙境一般。

  最有趣的是这样一个陈列窗,三层高的台阶上依次放着九顶官帽,这就是清代的“顶戴花翎”。帽子有顶珠,不同品级依照顶珠区别: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镂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灯光下,各色顶珠散发出不同的光彩,一眼便能分辨。

  亚洲最大恐龙是被饿死的

  在如今的地质博物馆三层德式小楼旁,一座现代化大楼拔地而起,这就是建设中的博物馆二期,更多的原本存放库房里的宝贝都将在这里现身,很多都是首次展出,非常值得期待。

  博物馆二期中的明星是一具长达28米的恐龙复原骨架——“炳灵大夏巨龙”。这个大家伙的“身材”有点吓人:总长28米,颈长12米,身高8.4米。这样的体积,撑满了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展厅。“炳灵大夏巨龙”是根据化石发现地命名的,听起来有些奇怪拗口。“大夏”指的是流经化石产地的黄河支流“大夏河”,“炳灵”指化石产地附近有个景点叫“炳灵寺”。

  别看“炳灵大夏巨龙”个头大,其实很温柔,它行动缓慢,只吃树叶和蕨类植物。据介绍,根据分析,这头恐龙当时的生活环境比较炎热,可能存在食物短缺的问题,再加上“炳灵大夏巨龙”行动迟缓,它极有可能是被饿死的。

  神秘的北京猿人头盖骨

  1929年12月2日“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在北京周口店被发现,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上个世纪40年代,由于战乱,“北京猿人”头盖骨意外丢失,至今下落不明。但庆幸的是,当时为了研究需要,研究人员曾根据“北京猿人”头盖骨真骨按照1:1标准仿制了3套共计12个头盖骨模型。

  目前,一套在英国,一套在天津自然博物馆,剩下一套就保存在南京地质博物馆,所以它堪称“镇馆之宝”。据介绍,该套模型一共有4个,是从不同角度对“北京猿人”头盖骨进行复原,复制采用的材料是石膏。目前,这套复制品被收藏在仓库中,新馆竣工之后他将被放在生命演化展厅。

  届时,为了营造南北呼应的效果,这里还将展出1993年在南京汤山雷公山葫芦洞发现的“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复制品。据推测,南京猿人生存年代约为60万年前,而北京猿人的年代为42万年前;而从形态上看,南京猿人的进化度高于北京猿人,南京猿人的高鼻梁有点像现代欧洲人,而北京猿人外伸的嘴下巴和高眉脊仍像古猿。


东方卫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博物馆 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