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疑被报复性损毁 陪葬女性或为卞皇后

    ■墓很可能被做了手脚

    袁济喜认为,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地下发掘物的研究应该非常谨慎。安阳发现的这个墓曾经被盗过,很有可能会被人做了手脚。

    对于河南文物局公布的“六大依据”,袁济喜认为有点牵强,这些证据并非第一手的关键证据,不能有力地证明那就是曹操的墓。有关方面在还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公布相关消息,有悖学术研究的严肃精神。

    袁济喜还认为,对“击破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法”的提法应慎重,他分析说:“现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说这个墓就是真的,那么逻辑上,是不是可以反推过来说,这个墓本身就是疑冢的一部分,而且它现在寥寥无几的证据,非常牵强的解释,恰恰证明这个东西可能就是一个疑冢。”

  ■“魏武王”称谓被质疑

    袁济喜告诉记者,目前公布的证据并非第一手的关键证据,且存在着一些疑问。如出土的石牌上写着“魏武王”,但曹操死的时候他还没有称帝,那时候还是东汉皇帝在位,皇帝不可能那么快就封他为“魏武王”,史料上记载有“魏王”,但没有看见有叫“魏武王”的,只有称“魏武帝”,“魏武帝”是曹丕继位之后才追封的,我觉得“魏武王”这个称呼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此外,有关方面从《三国志》来推断曹操墓的大概位置,但是陈寿的有些记载大家也是有怀疑的,从史学史上来说并不是很严谨,也有一些个人牵强的地方,而且目前只是说和曹操墓大概的方位相符合,但是当时这个地方的墓很多,并不一定说曹操的墓就是这个。

    ■考古不要匆忙下结论

    袁济喜认为,研究地下考古也好,研究传世文献也好,特别是考证上的一些东西,一定要有实事求是、无证不发的严谨态度,要经过慎重的论证,要广泛地听取专家的意见,不是只听少数专家的意见。如果实在不能确定的话,也不要匆忙下结论。

    袁济喜指出:“在当前学术日益成为商业工具的背景下,专业研究人员及文物、旅游等部门,要本着对国民负责的态度来研究这些问题,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

  记者踏访

    曹操随葬的是石枕和铁甲

    12月21日下午,河南省文物局特批《大河报》记者跟随负责发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进入曹操墓“一探究竟”。有关人员特别说,这是记者首次进入曹操墓。

    ■站在曹操墓门口

    12月21日下午4点,在潘伟斌的带领下,记者进入考古发掘工地。顺着墓道南侧的土台阶,记者一步步走向墓门。墓门是用大方砖砌出来的,不过只剩半人高了。跨过这道矮墙,就从现代进入魏晋时代了。

    翻过矮墙,记者进入了曹操墓的墓室。前室两侧各有一个侧室,北侧室门口堆了一堆断石板,进去看看,发现墙上有个大洞,露着青砖后的黄土。前室、侧室的地面上铺着非常平整的石板,边长近90厘米,像大号瓷砖,看上去非常贵重。

    前室后墙的正中,也有一个拱门洞,记者伸开双臂一量,宽度在1.7米左右。穿过这个门,就进入了后室,那是曹操安息的地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