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科普人因太聪明而灭亡?

博斯科普(Boskop)头骨的重建图素描,1918年绘制。阴影部分为复原的骨骼。(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

以下文字节选自加里·林奇和理查德·格兰杰的著作《大脑》,表明了他们两位对博斯科普头骨的个人见解。他们的理论富有争议,比如古人类学家约翰·霍克斯就不同意他们的观点。

1913年秋天,在距离南非东海岸约200英里的小镇博斯科普,两位农场主正在就挖排水沟时所发现的原始人类头盖骨碎片进行着争论。

凭着他们多年的经验,这些南非白人农场主发觉这些骨骼有些奇怪。于是他们来到了南非最南端的小镇,并将发现的骨骼带给了伊丽莎白港博物馆馆长弗雷德里克·W·菲茨。南非的科学界很小,没过多久,该国少数几个受过正式训练的古生物学家之一,S·H· 霍顿就注意到了这个头骨。随后他在南非皇家学会1915年的会议上报告了对这一发现的研究成果。“这个头骨的脑颅容积非常大。”他说,“根据布洛卡算法计算,其脑容积的最低值为1832cc(立方厘米)。”看来,博斯科普头骨里的那个大脑要比我们自己的大脑大差不多25%。

脑容量巨大的人种不久之前还生活在南非尘土飞扬的平原上,这个令人震惊的结论足以从英国吸引一批杰出人士前来调查。两个当时最杰出的解剖学家(专长都是颅骨重建)也参与进来,他们基本上都支持霍顿的结论。

苏格兰科学家罗伯特·布鲁姆在报告中称:“我们重测修正后的博斯科普头骨脑容积达到了惊人了1980cc。”确实惊人:按照这个结果,博斯科普头骨与现代人类的差异要远大于人类与他们的祖先直立人之间的差异。

这种脑容积间的巨大差异是否是个体的反常现象呢?是否是由脑积水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呢?随着更多此类头骨被发现,这些问题很快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这还不是最令人惊异的,随着对新发掘出的头骨残片的研究,一个更怪异的特征显现了出来:这些脑容积巨大的人种都具有小小的、孩子气的脸。人类生理学家使用幼体性熟(pedomorphosis)这个词来形容在成年期仍然保留有部分未成年期性状的现象。这种现象有时被用来解释快速演化。如某些两栖动物即使在完全成熟并已经度过水中生活的时期后仍然保留有鳃。有人认为,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人类就更加幼形化(pedomorphic,传统理论认为越幼形化的物种在进化上越先进)。我们的面部结构就与幼猿十分相似。

博斯科普头骨的外观特征也与此类似。拿一个典型的欧洲代成年人举例,其脸的大小大约占整个头骨大小的三分之一。而博斯科普头骨的脸只占整个颅骨大小的五分之一,接近于儿童的水平。对单个骨骼的检查也证实,博斯科普头骨的鼻子、脸颊和下巴都很孩子气。

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一个巨大的脑颅配上未成年的面孔,怎么看都有些异乎寻常,不过这种形象对人类来说也不是完全陌生。他们通常都出现在不计其数的科幻杂志封面上,电影里的“外星绑架者”也常常长成这副样子。博物学家劳伦·埃斯利在他的畅销书《意义重大的旅程》中用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抒情段落说明了同一个观点,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博斯科普化石:

“有一件事我们不太敢提。你也许不会相信,这一切已经发生了。在那遥远的过去,大约1万年前,来自未来,具有巨大头颅、小小牙齿的人,就生活在非洲。他的脑袋比我们大。他的脸又平又小,就像孩子的脸。”

那时候,古生物学家和人类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经常谈论博斯科普头骨,也常常会在他们的书里提到博斯科普头骨。

可是现在,虽然尼安德特人与直立人已经广为人知,但博斯科普头骨却几乎完全被人遗忘。我们的有些祖先有着更小的大脑和类人猿似的脸,他们明显不如我们。人们很喜欢拿它们来开玩笑,也更容易把他们当作我们的前辈。相反,一个像博斯科普头骨那样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优于我们的祖先,是注定永远不会受到欢迎的。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博斯科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