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普大格局

面对未来,基金会如何进一步融入全国、走向世界?如何推动“大科普”格局的形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谈了他的想法。

问:基金会成立至今,已经形成了不少富有特色的资助模式。考虑到科普受众要求的日新月异,基金会对于科普工作的支持,是否还在酝酿新的模式、开拓新的领域?

王小明:那是自然。就拿即将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来说,我们基金会也在其中出了一份力呢!相信不少人已经从前几天的新闻中获悉,中国境内已发掘的恐龙化石“鼻祖”之一——许氏禄丰龙骨架化石和另一具巨型禄丰龙骨架化石,将在云南馆展出。待世博会结束后,两具化石将作为云南省赠送给上海市的礼物,长期留在上海科技馆以及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展出。这也是云南省继2008年向香港、2009年向中国科技馆捐赠恐龙化石后,第三次向省外赠送恐龙化石。这个好消息背后,我们基金会与云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原先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

由上海科技馆自编自导自拍的原创科普电影系列,也得到了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大家都知道,科普创作的资金支持一直是老大难。上海的科教电影创作原来在全国都有一席之地,近些年发展遇到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资金问题。基金会此举,也令主创人员安心创作,免去了后顾之忧。

今年,基金会将首次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公益科普项目资助以及科普奖励工作,发挥基金会在促进全社会科普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此外,自去年赴四川都江堰地震灾区开展科普援建之后,基金会还将继续以“捐赠智慧”的理念和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捐赠资助活动。

问:现在愿意学习理工科的学生越来越少,还有的理工科学生,走出校门后也离开了这一领域。对于这个现象,基金会是不是也有所积极动作?

王小明:理工科学生总体数量和质量的下滑,是个世界性问题。最近,我们成立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基金”,为申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市科委和市教委支持下,基金会创造性地推出了“青少年科技拓展培育基地”项目,选拔一批热爱科学的中学生,让他们带着课题,走进高校、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院士、专家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科学研究。在崇明,我们还想建立一个专门让青少年围绕环境研究,可以来这里做实验,搞研究的基地。今年起,我们开始每年举办“上海市未来工程师大赛”,关注对青少年技术与工程素养的培养。

此外,我们正尝试与市科委合作,与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加强沟通,把他们正在从事的科学研究,及时“转化”为直观易懂的科普展项。这样,我们通常说的科技成果转化,又有了另外一个新维度——产生科学传播的社会效益。

问:关于国际交流方面,您认为我们基金会可以向外国同行学习哪些经验?

王小明:总体而言,国外基金会人员的工作能力、精致周到的服务意识以及创新灵活的募捐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过我们这些年来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在努力与国际接轨,向世界一流基金会学习。

今年我们的交流活动大致有以下这些:与世界轮椅基金会合作,继续引进动物标本,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推广;与日本协力机构(JICA)合作,推动中日博物馆与环保教育合作;与美国摩托罗拉基金会合作,推动 “流动科技馆”进社区;与美国TARGET(塔吉特)公司合作,开展青少年科普讲坛讲座,资助农民工子弟进科技馆;参与支持中国博物馆学会与上海市政府联合承办的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大会……


解放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