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十年,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从2001年到2010年,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已经走过了十年光景。作为中国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每年五月开展的科技活动周都会给广大公众带来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十年过去了,我国科普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提高了多少?我国科普能力建设达到了什么程度?科普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的路怎么走?

  ——— 十年成就 ———

  万人中有13.4名科普人员

  一说科普,很多人脑子里迸出的第一个词就是科技活动周。的确,科技活动周开展十年来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绩,如今已是国内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也是最重要的群众科技活动。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普表示,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普能力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在科普人才队伍、科普基地建设和科普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科普人员持续增长。2008年全国已有科普人员176.1万人,全国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3.4人。

  人均科普专项经费1.84元

  科普场馆建设得到了广泛重视。2008年全国共有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1098个。科技馆、科技博物馆参观人数超过6000万人次。科普经费投入显著增加。2008年全社会科普经费投入64.84亿元,人均科普专项经费1.84元。

  科普活动影响日益增大

  科普创作进一步繁荣。2008年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3888种,占2008年全国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总量的5.5%,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0.45亿册,占2008年全国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总量的9.7%。科普活动影响日益扩大。2008年全国共举办科普(技)讲座95.47万次,听众达1.6亿人次,举办科普(技)专题展览11.5万次,参观人数超过1.97亿人次,科技活动周期间,共举办科普专题活动9.63万次,吸引了8986.86万人次参与其中。

  科普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科普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也明显提高。”李普介绍说,近年来,在广大科普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下,出现了一批理论水平高、操作性强、实践急需的理论成果,指导了我国科普事业不断发展。例如,《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课题在世界首次系统提出了公民科学素质的理论与实务,基本解决了素质测评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