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点内的短程散射

由美国物理联合会出版的《应用物理杂志》报道,中国的研究人员对电子在量子点附近运动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突破。这可能会导致新型量子器件颇具前途的全新制造方法。

北京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Guodong Li及其同事利用自组装量子点和二维电子气做了一项实验,然后把数据拟合到理论模型中来找出所显示的散射类型。

很多近期工作细查了这类10纳米大小的量子点的电子态内部结构。 它们是微小的非常有效的能量吸收者,并且以与其尺寸大小相关的频率释放能量。自组装量子点很有希望被用来廉价地制造各类新型应用,譬如激光器,探测器,和光学数据储存器,以及在纳米技术研究的领域。如果说缺什么的话,研究小组说,那就是对电子散射效应的理解。优化散射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电子传输方法,从而提高以量子点为基础的器件的性能。

为研究这类效应,研究人员在4.2K温度下把一种砷化铝镓/砷化镓二维电子气(2DEG)置于嵌入式锑化镓/砷化镓II型量子点附近。

“II型锑化镓量子点仅限制空穴而不限制电子。”共同作者Chao Jiang说,“所以它们可以与二维电子气自由地相互作用。”

在耦合系统中的各种电压测量结果表明散射机理是短程的,这个想法由一个具有常散射势的简单模型所验证。

“这是第一次,我们澄清了在此类量子点系统中电子散射机理是短程的,”Chao说。“这个结果对未来设计非常高效的以量子点为基础的器件尤其重要。”


EurekAlert!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