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湖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大发现

安徽巢湖发现马家山早三叠世新发现的小型鱼龙化石,身长仅几十厘米、还残留着四肢、肺、耳等陆生特征。

组织2010年9月化石系统发掘的两位科学家:Ryosuke Motani(左)和江大勇(右),两者身后即为安徽巢湖马家山化石点。

11月26日Science杂志讯,安徽巢湖正以“潜龙在渊”的姿态,成为海生爬行动物研究的新热点。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巢湖龙(Chaohusaurus)等鱼龙化石的发现,就已经让该地区声名鹊起。今年9月开始的化石系统发掘,更让巢湖备受瞩目。

来自北京大学的江大勇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Ryosuke Motani,共同组织了这次化石发掘活动。化石的发掘地位于安徽巢湖马家山采石场,那里的早三叠纪地层保存良好,150米厚的露头跨越了600万年的时间,隐藏着约2.5亿年前古代海洋中的秘密。挖掘出的第一块海生爬行类化石,就是蛇颈龙的一个祖先类型。而这,仅仅是巢湖化石发现篇章的序幕。

2.51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让90%的海洋动物遭遇灭顶之灾。这次灾难,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二叠纪戛然而止,也开创了中生代的新纪元。在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的早期,生命开始复苏,新的生态系统开始建立,鱼龙这种新的生命形式,也逐渐成长为海洋中的霸主。

海生爬行动物的起源之谜一直疑云重重。科学家只知道,它们的祖先来自于陆地,并分化出三条成功的谱系。为人熟知的鱼龙有着流线形的身体;鳍龙类四肢如桨,其中就包括长脖子的蛇颈龙;沧龙类具备双轴式颚(double-hinged jaw),捕食猎物时有“蛇吞象”般的气势。分异度如此之大,演化时间却短得令人惊异。江大勇说:“(海生爬行类的陆生祖先)向海洋进军,在二叠纪一结束就发生了。非常快,只花了400到500万年。”以往这个时间段的相关化石记录,在世界范围内都相当少,而巢湖的化石正落在这个空白时间段里,蕴藏的信息也弥足珍贵。

海生爬行动物的发现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格兰Dorset海岸的鱼龙,第一次让人们认识了这种已销声匿迹的海中巨兽,也成为“物种绝非永恒不变,物种也会走向灭绝”这一新思潮的佐证。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揭示出它们的三大类群,也暴露出更多的谜团。鱼龙和鳍龙是温血的吗?沧龙是不是像鳄鱼一样的变温动物,喜欢蛰伏于暗处给猎物以致命一击?这些有关生理、捕食行为的细节,一定会从巢湖的大宗标本中显形。

此外,巢湖地区还是三叠纪世界上两个大洋的交汇处。曾经占据地球二分之一表面的泛大洋(Panthalassa),和身为当今印度洋、地中海之母的古地中海(Tethys),在这里孕育出独特的古生物群落。Motani说,两大洋各自的特有物种(如不同的双壳类),在巢湖均有发现。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不同生态系的交界地带,往往是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因此巢湖的化石群落,也将成为古地理学家、古生态学家眼中的珍宝。

然而,在安徽巢湖马家山化石点,科学家的化石发掘活动不啻于一场保卫珍宝的战斗。记录着化石信息的石灰岩,也是当地工业生产的必需品。居民的个人挖掘活动,更使大量完好的标本流入私人的收藏室,难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信息。不过,巢湖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两点,逐步引导当地人认识化石本身的价值,并且不再人为埋没其中蕴含的科学意义。

新发现的化石已被运回北京,包括身长仅几十厘米、还残留着四肢、肺、耳等陆生特征的小型海岸鱼龙,和长不足1米的小型鳍龙的部分骨骼(它是蛇颈龙这一庞然大物的祖先类型)。江大勇说:“我们希望找到最古老的海生爬行动物,然后再追寻它们的祖先。”一直关注巢湖的世界知名海生爬行动物专家、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Olivier Rieppel说:“真是激动人心!我们都期待着更多的发现!”


来源:化石网/jasmin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爬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