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恐龙家族”添新成员

最新一期世界综合性权威学术杂志《PLoSONE》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探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恐龙专家徐星教授《中国山东上白垩统发现的一种新纤角龙类和它的演化意义》一文,这标志着诸城又一恐龙新属种被恐龙研究学界所承认。该文中,徐星研究员将发现于诸城的一恐龙新属种命名为“意外诸城角龙”。目前,诸城正式命名的恐龙属种有巨型山东龙、巨大诸城龙、诸城中国角龙、意外诸城角龙。

填补空白大型角龙可能起源于亚洲

今年8月27日,诸城恐龙化石发掘成果媒体行动新闻通报会上介绍,科研人员2008年在诸城市发掘出土的角龙科恐龙化石,为大型角龙新属种,已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恐龙专家徐星命名为“诸城中国角龙”,是北美地区以外发现的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尖角龙化石,这一发现同时动摇了角龙科恐龙分类学和演化关系。12月4日,从2010年山东诸城国际白垩纪陆相生态系统学术研讨会上传来喜讯,诸城一纤角龙新属种被国际权威恐龙专家徐星命名为“意外诸城角龙”。这是2010年继诸城发现“诸城中国角龙”后又一被正式命名的恐龙新属种。一年内相继发现并命名两个恐龙新属种,这在国际恐龙研究学界也是少见的,充分证明诸城地区恐龙属种的丰富性。

徐星指出,诸城角龙的发现意义重大,证实了除北美外,亚洲同样有大量角龙科恐龙存在,表明了亚洲和北美在白垩纪晚期有密切的联系。科研人员推断,角龙科化石的缺乏可能是由于亚洲没有大型角龙生存的适宜环境,也可能是因为化石采集尚不充分。“诸城中国角龙”的发现表明化石采集方面的问题可能是导致大型角龙化石缺乏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诸城中国角龙”蕴涵的新信息,研究人员认为,大型角龙可能起源于亚洲,后来迁徙到了北美。在角龙的演化历史当中,发生了多次从亚洲到北美的迁徙事件,这和其他一些恐龙类群的迁徙模式是一致的。

“诸城中国角龙”模糊了尖角龙和开角龙的分类界限,并且提供了许多关于非角龙科恐龙到角龙科恐龙形态转变的重要信息,填补了角龙研究领域的空白,对于恐龙生物地理学将产生重大影响。而“意外诸城角龙”的发现和命名具有很重要的古地理学意义,为角龙在白垩纪晚期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表明角龙在白垩纪晚期的演化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颠覆传统两种恐龙原为同宗兄弟

“‘意外诸城角龙’与之前发现的‘诸城中国角龙’虽然体型上相差甚大,但是根据研究发现,两种恐龙可能都是由原始角龙进化而来,是同宗的‘本家’。‘意外诸城角龙’的发现更说明了角龙类恐龙不同种群间的差异性之大,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面对记者,徐星研究员兴奋地说。

徐星说,以往古生物界普遍认为,纤角龙科是比角龙科更为原始的种群,“意外诸城角龙”的发现颠覆了这一传统观念。它具有许多进步特征,而且与进步的“诸城中国角龙”同时生存在恐龙时代的最末期,增加了纤角龙科恐龙种群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分异度,表明纤角龙科恐龙在晚白垩纪是与角龙科恐龙同时存在的进化比较成功的种群。

“从这两类恐龙下颚和牙齿特征之间的比较来看,这两类近亲恐龙可能是由于个体之间食性的差异进而在漫长的演化中逐渐分道扬镳,进化为不同的种群,同时生存在晚白垩的地球陆地上。”徐星告诉记者,此次被命名的恐龙新属种,是在诸城上白垩统王氏群库沟恐龙化石长廊发现的,是一具极其罕见的关联性成年个体恐龙骨骼化石,属纤角龙类新属种。2008年,通过对诸城库沟上白垩统王氏群库沟化石点进行挖掘,专家们意外地发现了该化石。该化石点富含许多巨型山东龙的化石,但都不相关联保存。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该化石却关联很好。徐星进一步介绍说,纤角龙科恐龙是一种体型较小、四足行走的角龙类恐龙。它们全身总长大约2米,比角龙科恐龙要小很多。纤角龙类的鉴别特征为其特别粗壮的下颚和巨大的牙齿,而且,与角龙科恐龙不同的是,没有角且颈饰非常短小。纤角龙最初由Nopcsa在1923年命名,之后由Makovicky在2001年确定此名称。纤角龙近些年才被确立为角龙类恐龙的一科。比较著名的纤角龙属种都是在北美上白垩统发现的,在亚洲最近才发现了两个纤角龙新属种,而且全部出自诸城。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